原发性肝癌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是自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在我国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病理按大体形态分型:①巨块型:最多见,癌块>10cm。可呈单个、多个或融合成块,多为圆形、质硬、容易发生坏死,引起肝破裂;②结节型:大小和数目不等的癌结节,直径在5cm左右,结节多数在肝右叶,常伴有肝硬化;③弥漫型: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癌节结散布全肝,肝大不明显,甚至可缩小;④小癌型:孤立的直径小于3cm 的癌结节称为小癌型。按组织学分型:①肝细胞癌最多见,约占肝癌的90%。分化差者常有巨核及多核;②胆管上皮癌较少见,其组织结构多为腺癌或单纯癌;③混合型:上述二型同时存在,或呈过渡形态,不完全像肝细胞或胆管细胞,此型更少见。

一、护理评估

1.病史 了解病人有无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史,肝硬化病史,感染时间长短以及治疗情况;了解病人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是否长期食用发霉粮食或霉制品,是否长期饮用被致癌物污染的沟塘水;了解病人职业,是否长期接触有机氯农药、亚硝胺类、酒精等致癌因素。

2.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常经AFP 普查检出的早期肝癌可无症状和体征,一旦症状明显,则多属中晚期。

(1)肝区疼痛:肝区疼痛是常见症状,约半数以上病人有肝区疼痛,呈持续性胀痛或钝痛,与肿瘤增长快速,肝包膜被牵拉有关。肿瘤生长缓慢,可无痛或轻微钝痛,如病变侵犯膈,疼痛可牵涉右肩,如肝表面癌结节破裂,可引起剧烈腹痛,产生急腹症表现,出血量大,会引起晕厥和休克的表现。

(2)肝大:肝进行性肿大、质坚硬,凸凹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有压痛。癌肿在膈面者可使膈明显抬高。癌肿在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可呈局部隆起或饱满。位于肝下缘的癌结节最容易触到。

(3)黄疸:晚期出现,可因肝细胞损害或肿瘤压迫侵犯肝门附近胆管、或癌组织和血块脱落引起胆道梗阻所致。

(4)肝硬化征象:肝癌伴肝硬化门脉高压者有脾大,腹水,静脉侧支循环等表现。腹水迅速增多,一般为漏出液、血性腹水多因癌肿侵犯肝包膜或向腹腔内破溃而引起,或因腹膜转移癌引起。

(5)全身性表现: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缺乏、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少数肝病病人由于癌肿本身代谢异常,而致病人的内分泌或代谢异常,产生特殊的全身表现,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较常见;高血钙、高血脂、类癌等罕见。对肝大且伴有上述表现的病人,应警惕肝癌的存在。

(6)转移灶表现:肿瘤通过血行,淋巴和种植途径转移,以血行转移最常见。肺部转移几乎达半数,其次为肾上腺、骨、肾、脑等部位。如胸腔转移可有胸水征,骨骼或脊柱转移可有局部压痛或神经受压表现。

3.心理社会评估 由于原发性肝癌是恶性肿瘤之一,一旦确诊,病人表现恐惧、惊慌感,产生恐惧、悲观心理。

4.护理体检 慢性重病容,面色晦暗,上腹可呈现局部隆起或饱满,肋下可触及肿块,质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压痛。皮肤、巩膜可见黄染,部分病人有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脾大。有感染者体温可升高。

5.辅助检查

(1)甲胎蛋白(AFP)测定:是诊断肝细胞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肝细胞癌AFP 阳性率为70%~90%,诊断标准为AFP 定量>500μg/L 持续4 周;AFP 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者;AFP>200μg/L 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 周,并排除假阳性者。

(2)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GGT-Ⅱ):GGT-Ⅱ在原发性和转移性癌的阳性率可提高到90%,特异性达97.1%。在AFP 低浓度时GGT-Ⅱ也可有较高的阳性率,在小细胞肝癌中GGT-Ⅱ阳性为78.6%。

(3)异常凝血酶原(AP):肝癌细胞本身有合成和释放谷氨酸羧化不全的异常凝血酶原的功能,用放免法测定AP 以>300μg/L 为阳性,肝细胞癌病人的阳性率为67%。而良性肝病、转移性肝癌时,仅少数呈阳性,因此对亚临床肝癌有早期诊断价值。

(4)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腹腔镜检查可确诊,必要时可行剖腹探查。

(5)B 超、CT、磁共振,以及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等对肝癌定性、定位诊断均很有价值。

二、护理诊断

1.舒适的改变 肝区疼痛,与癌肿增大牵拉肝包膜有关。

2.恐惧 与确诊原发性肝癌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缺乏长期消耗有关。

4.知识缺乏 与对疾病缺乏了解有关。

5.医护合作性问题 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癌结节破裂出血。

三、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肝区疼痛缓解或程度减轻。

2.病人能保持乐观精神,正确认识疾病,克制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3.病人进食量逐渐增加,营养改善。

4.病人能够了解肝癌的发病因素、疾病过程及有关治疗。

5.病人能配合治疗与护理,避免或减轻并发症发生。

四、护理措施

1.缓解疼痛护理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休息,给予舒适体位。有大量腹水、呼吸困难时应半卧位和氧气吸入。观察腹痛部位、疼痛性质、有无放射等,病人往往因疼痛剧烈而影响睡眠、进食、情绪等,护士应尽一切可能减轻病人痛苦。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避免和减少刺激;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疼痛时作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变换体位;或转移注意力等,腹痛持续剧烈时,可适当应用止痛剂和小量镇静剂,应鼓励病人尽量发挥自身潜力缓解疼痛,不能完全依赖止痛剂。

2.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关心、体贴,帮助病人,多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和对治疗护理要求,有针对性的作好心身护理。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承受能力、文化休养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后,根据不同的心理类型给予疏导和鼓励。应安慰和关心家属,保持稳定的情绪,在有限时间内,多带给病人亲情、温情,使病人能顺利接受治疗和护理。

3.饮食 宜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促进组织修复和易消化的食物。对食欲差、消化道反应明显病人,应供给病人平时喜爱的食品,并注意饮食的色、香、味调配,以促进病人食欲,提高抵抗力,有利化疗、放疗的顺利进行。

4.治疗与护理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目前根治原发性肝癌的最好治疗方法。早期肝癌作肝叶切除有可能治愈。如果肿瘤不宜切除,可考虑作肝动脉插管进行局部化学药物灌注治疗,效果优于全身化疗;还有肝动脉结扎或门静脉分支结扎,以减少肝癌的血流供应;采用液氮冷冰或激光治疗、有条件者可作肝移植术。护士应作好术前、术后护理。

(2)放射治疗:对放射治疗不够敏感,近年常用放射能源为60Co 直线加速器,以及技术改进,一些病灶较为局限、肝功能较好的早期病人,如能耐受40Gy(400rad)以上的放射剂量,疗效显著提高。

(3)化学抗癌药物治疗

1)肝动脉栓塞化疗:采用肝动脉栓塞化疗,效果明显优于全身化疗。经皮穿刺股动脉,在X 线透视下将导管插至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然后注射抗癌药和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肝脏局部可获得较高的化疗药物浓度,现多采用抗癌药加明胶海绵、或抗癌药加碘化油。一般每4~6 周重复肝动脉栓塞化疗1 次,经2~5 次治疗,使肝癌明显缩小,可获得手术切除机会。肝动脉栓塞化疗后病人有伤口处出血、消化道反应、发热,右上腹疼痛等不良反应;应作好对症护理,如穿刺部位以沙袋压迫12 小时,病人绝对平卧12 小时,卧床休息24 小时,定时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呕吐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口腔护理;发现体温持续升高,剧烈腹痛等,应考虑有无肺部感染,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

2)经皮穿刺乙醇注射疗法:用无水乙醇直接注射到肿瘤中,使癌细胞脱水变性,肿瘤血管凝固、栓塞而产生疗效。

3)生物和免疫治疗:如用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2 进行治疗。主要通过激活体内杀伤细胞起攻击肿瘤细胞的作用。

(4)联合化疗:如顺氯氨钠20mg+氟尿嘧啶750~1000mg 静脉滴注5 天,每月1 次,3~4次为一疗程。阿霉素40~60mg 第1 天,继以氟尿嘧啶500~750mg 静脉滴注5 天,每月1 次,连续3~4 次为一疗程。

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病人呕吐物、排泄物颜色,发现有呕血、黑粪应立即配合医师按上消化道出血原则处理;在观察中发现病人有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提示有肝性脑病,应做好安全护理和给予降氨药物。发现病人突发右上腹剧痛,体温升高等,应考虑有无癌结节破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应及早做有关检查和处理。

五、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说明原发性肝癌早期发现作手术切除可能治愈,另外还有肝动脉栓塞、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使病人树立治疗信心,保持乐观精神,消除焦虑、悲观心理,促进康复。

2.饮食指导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不吃霉粮和霉制品,戒除饮酒嗜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癌症发病率。

3.活动休息指导

(1)掌握活动原则避免剧烈运动,提拿重物,防止外力对肝区撞击,以免诱发出血。

(2)长期卧床的重症病人,应指导床上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3)生活应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4.用药指导 避免应用对肝损害的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化疗药物有消化道反应、静脉炎等,可在实施化疗前先口服止吐药,减慢输液速度等可减轻反应。

5.出院指导

(1)坚持饮食原则,保证营养摄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玩棋等,切忌剧烈活动、劳累。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以免诱发感染等。

(4)对HBsAg 阳性者,指导其家属应检测血中乙型和丙型肝炎标志物,阴性者应注射乙肝疫苗。

六、护理评价

1.病人主诉肝区疼痛缓解。

2.病人能够有效调整自身情绪,主诉恐惧、悲观心理消失或减轻,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3.病人营养状况好转,食欲增加,未出现恶病质。

4.病人及家属能回答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知识。

5.病人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提高了自护能力,未发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