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心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患者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患者则感搏动有力。引起心悸的常见病因有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早搏)等。
【临床表现】
1.心脏搏动增强 心悸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生理性见于正常人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时。应用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类、阿托品、氨茶碱等亦可引起心悸。病理性主要见于以下。
(1)各种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心室肥大: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2)其他引起心搏量增加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高热、贫血。
2.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
3.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前区隐痛、疲乏、失眠、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
4.伴随症状
(1)伴心前区痛: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典型的心绞痛多位于胸骨后,向左肩、臂放射。疼痛呈发作性,每次一般为3~5 min,很少超过15 min。可因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寒冷等因素诱发和加剧,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疼痛便可缓解。
(2)伴晕厥及抽搐:多为严重心律失常所致,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3)伴发热:可见于风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核病、心包炎、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其他发热性疾病等,同时注意观察热型及其他症状、体征。
(4)伴呼吸困难:多见于心肌梗死、左房室瓣狭窄所引起的左心功能不全,轻者可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重者可呈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哮喘),甚至出现急性肺水肿、贫血、消瘦及盗汗。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的症状史,包括心悸出现时间、次数、持续时间、诱因、伴随症状、有无并发症等,了解原发病的治疗情况,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反应。进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2.心理-社会支持
(1)鼓励患者用语言表达焦虑:关心患者,取得患者信任,使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2)利用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家属或朋友与患者交谈,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给其以心理上的支持。
(3)指导患者自我放松:如引导患者深呼吸、放松肌肉,听轻音乐、看电视、与病友聊休闲话等。
3.去除生理性诱因 如限制饮酒、抽烟;调整运动、工作和环境;避免寒冷、刺激性谈话,以及适当读书、看电视等。
4.休息 根据心悸原发病的轻重、心功能不全的程度,决定如何休息。严重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发、多源、连发的室Jj 生期前收缩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作频繁的窦性停搏等)应卧床休息,直到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起床活动;心功能不全Ⅲ级,应以绝对卧床休息为主。
5.体位和姿势 心悸明显,避免左侧卧位。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时,为减少回心血量取半卧位。穿宽松的衣服。
6.饮食护理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控制钠盐、少量多餐,减轻水肿及心脏前负荷;多吃水果、蔬菜、维生素,以利心肌代谢,防止低钾血症;控制一定的总热量,减轻心脏负担;避免饱餐,因饱餐可诱发室性期前收缩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加重心悸。适当补充纤维素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7.氧疗护理 可行面罩或鼻导管吸氧,因吸氧可提高血氧浓度,对治疗心律失常有益,尤其是严重的心律失常。
8.药物治疗护理 根据心悸原因,使用不同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强心药、利尿剂、扩血管药、降血压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剂量、疗程、适应证、禁忌证、疗效观察、不良反应及防治。
9.特殊治疗护理 心电监护、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电复律、人工心脏起搏等特殊检查的治疗和护理。
10.病情观察 注意心悸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诱发缓解因素和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伴随症状,重点观察心脏的体征,尤其是心率、心律变化。观察全身情况和生命体征。
【健康教育】
1.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2.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感染,衣服宜宽松。
3.心理上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及情绪激动,保持身心健康。
4.饮食宜清淡,禁止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
5.严禁吸烟及饮酒,禁喝浓茶及咖啡。
6.指导患者能正确陈述病情,如心悸的时间、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诱发和缓解因素等。
7.为减轻患者的不安、紧张、焦虑,在可能范围内说明心悸的原因、诱因和机制等。对心脏神经官能症者,在说明时应特别注意耐心,使其能充分了解。
8.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能随便改变用药剂量。病情变化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