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异常

第十三章 排尿异常

排尿异常是指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发生外科疾病后,除一般的全身性和胃肠道症状外所表现的一些特有症状的一种,主要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潴留、尿失禁等。

【临床表现】

1.尿频(frequency) 排尿次数增多而每次尿量减少。多见于泌尿生殖器炎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膀胱容量减少,下尿路梗阻所致残余尿使膀胱的有效容量缩小等。

2.尿急(urgency) 有尿意即迫不及待地要排尿且不能自制,常与尿频同时存在。多见于下尿路急性炎症或膀胱容量显著缩小时。

3.尿痛(dysuria)尿初、排尿过程中、尿末或排尿后感尿道疼痛。有灼烧感至刀割样痛不等,亦为炎症表现。

4.排尿困难(difficulty of urination) 尿液不能通畅排出,表现为排尿延迟、射程短、费力、尿线无力、变细、滴沥等。由膀胱以下尿路梗阻或者尿道损伤引起。

5.尿潴留(urinary retention)尿液潴留在膀胱内不能排出。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尿潴留常由于膀胱颈部以下突然梗阻或腹部、会阴部手术后引起,膀胱过度充盈后逼尿肌发生弹性疲劳,暂时失去逼尿功能;慢性尿潴留是由于膀胱出口以下尿路不完全性梗阻或神经源性膀胱所致,起病缓慢,表现为膀胱充盈、排尿困难,不引起疼痛或仅感轻微不适。可出现充溢性尿失禁。

6.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尿不能控制而自主排出。分为真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

(1)真性尿失禁:是指尿道括约肌损伤,或因有关排尿的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完全失去了控尿的功能。

(2)压力性尿失禁:又称为紧张性尿失禁。指当腹压突然增加时,如咳嗽、大笑、打喷嚏、站立、奔跑等情况下,尿液不自主从尿道口流出。

(3)充溢性尿失禁:又称为假性尿失禁,或充盈性尿失禁。由于尿液潴留,膀胱内尿液过度充盈不能自行排出,膀胱压力超过了尿道阻力,尿液不随意流出。

(4)急迫性尿失禁:是指患者排尿急迫,难以忍受和随意控制而发生的尿失禁。

7.遗尿(enuresis) 这是一种不随意的流尿,指睡眠时不能控制排尿。多数情况下与心理因素有关,少数可由泌尿系统器质性疾病如膀胱结石、尿道外口狭窄等引起。

【护理措施】

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积极发现并治疗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排尿异常。

2.指导患者排除心理障碍,配合做好各项检查,及时发现病因并积极配合治疗。

3.嘱患者多饮水,起到自身冲洗的作用,减轻感染所引起的尿路刺激症状。

4.尿痛患者应鼓励排尿,避免憋尿加重炎症表现,或引起泌尿系统其他器官的炎症,加重病情。

5.对尿失禁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仔细询问病情,充分了解尿失禁类型,对症做好相应的护理。

6.对遗尿患者,重视与其沟通,消除害羞心理,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查找病因并治疗。

【健康教育】

1.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指导家属协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对尿失禁和遗尿患者,重视其态度,针对其心理状况,帮助患者克服羞于就医的心理。可邀请相同疾病积极治疗的患者与其沟通,以取得较好的沟通效果。

3.对尿频、尿急、尿痛患者,鼓励多饮水,指导克服因排尿不适害怕饮水的心理。向患者解释饮水所起的自身尿路冲洗对疾疴恢复的作用,同时做好安全宣教。

4.对尿潴留需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指导其保持导尿管通畅,固定妥当,防止尿液反流,定期更换集尿袋和导尿管。定期复查尿常规,每天饮水>2 500 ml,防止尿路感染。

5.对尿失禁的患者,除鼓励患者坚持做盆底肌训练并配合药物治疗外,还可进行行为疗法。

(1)定时排尿,以达到改善盆腹肌的不稳定性。

(2)抑制尿意,指导患者有尿意时不要立即排尿,而是停下来集中注意力放松膀胱抑制尿意,然后缓步走向卫生间。

(3)饮食管理,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拔除尿管后多饮水,每天2500~3000ml,每次200ml。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保证适量植物纤维的摄入,防止便秘。家属可协助督促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