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安适
一、概念界定
(一)健康
健康是一个变化的、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个体价值观等影响下,人们对健康有不同的认识。
1.古代的健康观
在古代,由于医学本身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认识较肤浅,加上宗教的束缚,使人们认为人类生命与健康是神或上帝所赐,而疾病是鬼神所致。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古代希腊、埃及、印度和中国对健康与疾病都有了初步的概括,如古希腊的大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根据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提出的“四元素说(水、火、气、土)”的哲学观点,创立了“四液体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组成,健康是四种体液协调的结果。古代中国哲学把万事万物归为阴和阳,人体也不例外,阴阳协调则机体健康。当时的健康观、疾病观受朴素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把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同人体的物质变化联系起来,以一种自发的、朦胧的“整体观”来解释健康的奥秘。
2.近代的健康观
(1)生物个体健康观:随着近代医学的形成,对人体健康的定义有了发展。人们认为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各器官系统发育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生化指标来衡量健康水平。这种健康观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物,它忽视了人们的社会特征和心理特征。
(2)生态平衡健康观:这种健康观重视人体的各种平衡(包括体液平衡、代谢平衡等),重视人体的致病因素(生物病原体为主)、宿主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认为上述各种平衡处于协调状态为健康,平衡失调或遭到破坏则发生疾病。这种健康观忽视了平衡始终是相对的。
(3)现代的健康观:1948年,WHO 在其宪章中明确将健康(health)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安适状态。”这一定义揭示了人类健康的本质,指出了健康所涉及的若干方面,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现了将个体视为行使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整的思想。重视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过程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社会环境适应状态的关系,拓宽了护理实践的领域。②将健康置于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大环境中,充分认识了个体的健康状态受环境中一切与其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影响。③把健康看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健康可以有不同水平。④将健康与人类生产性和创造性的生活联系起来,健康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目标,而且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目前该定义已为人们广泛接受。
(二)安适
根据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最佳功能状态的观点,国外学者提出了“安适”的概念,以表达个体可能达到的最好的安宁状态。许多人都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健康缺陷,例如对海产品过敏、患有恐高症,但他们都可能在所属的社会团体内发挥正常功能和保持情绪的安适。这说明,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在所有时期、所有方面都达到完美健康,但却能够拥有自己独特的最佳健康和功能水平。这也意味着个体具有努力获取最佳健康或功能状态,以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潜能。安适还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包括自我责任、最终目标、动力、成长过程、日常生活决策如营养、应激处理、预防性卫生保健、情绪健康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存在的整体性。因此,安适(wellness)是生命充满活力和完美感觉的主观感受,是能客观描述的一种状态,存在不同的水平,并能绘制成一线形连续体。高水平的安适是整体人生理、心理、社会、情绪和精神的和谐统一,并在生命过程中达到较高水平,一个拥有最佳健康的人能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很好地行使其功能。由此可见,安适是一个涵盖了整体人的主动性、健康责任、价值判断和综合能力的主动连续过程,可由五个方面的安适状态组成:
1.生理安适:指有能力完成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务,并能储存能量以使机体获得适应,维持足够营养和适当体重,避免滥用药物、酗酒、抽烟,以及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
2.社会安适:指具有成功地与他人和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发展和保持与自己重要关系人的亲密关系,尊重和宽容持不同观点和信仰的人的能力。
3.情感安适:指具有适当处理应激和适时适宜地认可、接受、表达和控制情感及接受个体缺点的能力。
4.智能安适:指具有为了个人、家庭和职业发展而有效地学习和应用信息,并能有效应对挑战的能力。
5.精神安适:指个体具有的信念或信仰及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体系,能赋予个体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成为个体行为的精神支柱。安适的这五个方面相互交叠和影响,如提高应对应激的生理能力,也能维持人们处理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学会从生理角度去处理日常应激的人,也能保持处理危机必备的情感毅力。
二、健康和安适的模式
健康不是绝对存在的,患病时也并非完全失去健康。有关健康和安适的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理解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及其关系,理解护理对象对健康和健康行为的态度,从而将正确的健康观体现在护理实践中。由于健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诠释它,因此就出现了多种健康及健康与疾病的模式。
(一)健康-疾病连续体模式(health-illnesscontinuummodel)
该模式认为健康是相对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维持生理、心理、社会等诸方面动态平衡的状态;疾病则是人的某方面功能偏离正常状态的一种现象。因此健康是一线形连续体,以最佳健康状态或安适为一端,以完全丧失功能或死亡为另一端。每个人的健康都是一个持续变化的状态,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健康状况都处于这一线性体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点上,并处于动态变化中。当个体向完全丧失能力或死亡一端移动时,患病的程度增加;而当个体向最佳健康一端移动时,安适的程度就增加。个体在从健康到疾病或从疾病回到健康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界线。健康与疾病的连续体模式说明了健康的相对性和动态性的本质。
(二)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Beker)从社会心理角度去认识健康和健康行为,提出了健康信念模式。该模式的发展为探讨健康信念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框架。健康信念模式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无病的人能采取有针对性的行为避免疾病的发生,而另一些人即使他们已患有某种疾病,也没有采取特定行为来保护其健康,并强调信念是人们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基础,人们对健康、疾病持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从而影响个体的总体健康。健康信念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个人感知、修正因素、行为可能性。
(三)健康促进模式(holistic health model)
健康促进模式是由美国护理学者潘德(PenderNJ)在健康与安适的促进行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模式解释了除预防特定疾病的健康行为以外的其他健康行为,是对健康信念模式的补充,也是护理人员以护理学和行为学的观点,去认识健康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和促使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及探索人们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过程的指南。与健康信念模式的结构相似,健康促进模式也由三部分组成:认知—知觉因素、修正因素和健康促进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因素。
(四)整体健康模式(holistichealthmodel)
随着整体健康观被广大卫生保健人员所接受,整体健康模式也作为指导护理人员促进和维持人群健康的理论框架被提出。该模式旨在营造一种促进最佳健康的情境。该模式认为,护理对象是自身健康的专家,在维持健康或促进康复过程中,护士应尊重护理对象自己的经验,并帮助他们从疾病中康复。而护理对象也应承担维持健康的责任,应参与自身的康复活动。只有这样才可能自己控制自己的健康和疾病。在整体健康模式的引导下,护理人员越来越多地运用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去促进人们的健康或控制疾病,如音乐治疗法、松弛疗法、治疗性触摸、生物反馈和形象指导等。这些措施是有效的、经济的、非侵人性的和非药物性的,是对传统医疗保健措施的补充,而且这些措施可用于健康和疾病的任何阶段,并能在任何护理场所应用。护理人员应该认识到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护理对象接受整体护理干预。因此,应帮助护理对象认识各种可能获得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帮助他们做出促进健康水平的选择。
(五)其他新的健康模式
1.健康-疾病模式(wellness-illnessmodel)
该模式认为健康是一个具有稳定、平衡和功能完整等特点的客观过程,而疾病是一个客观的功能障碍过程,可通过实验检查和直接观察被发现。与此相对应,安适是对健康的主观体验,患病则是对疾病的主观体验,是对身心安适感的丧失或受到挑战、威胁等的体验。该模式认为,个体的安适和患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身内在的因素,如个性、情感状态;人际关系因素,如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健康—疾病相关的因素,如健康促进的意向、身体功能状态、疾病或健康的客观状态、疾病的严重性和预后;个体的外在因素,如社会文化因素、经济状态等。
2.个体-社区模式(a model with in a model)
个体—社区模式是美国学者柯林斯(Col—linsT)于1995年提出。该模式从个体和社区两个层面解释了健康和决定健康的因素。它由两个嵌套在一起的模式组成,个体健康模式嵌于社区健康模式中,两个模式相互依赖。在此模式中,个体健康的决定因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微观的自然因素、种族—社会阶层、性别因素、行为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它们相互影响,对个体健康产生综合作用。社区的核心是人,除人以外,社区由四个社会性健康决定因素构成,包括政治经济、宏观自然环境、社会正义或公平、地区控制或凝聚力。这些要素决定了社区的健康。健康社区的影响因子会对个体人的健康产生影响,而社区中个体人的变化会导致整个社区的改变。该模式可用于健康促进实践和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应用该模式指导健康促进实践可使考虑的问题更全面,如戒烟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问题,还涉及到有关吸烟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利益、烟草业和烟草广告所带来的政治和经济问题等。
3.健康恢复/失调模式(the health-healing/disordering model)
1995年,麦卡伯(McCabeP)根据有关康复现象的文献和护士在护理实践中采用整体干预措施的经验,提出了健康恢复/失调模式,该模式为卫生保健人员理解自身在患者康复痊愈过程中的角色提供了方法。依据该模式,健康是机体功能状态的动态过程,而患病意味着正常状态发生失调的过程。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为了更有效地维持和促进健康,护士应了解影响健康的有关因素,以便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影响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机体因素、生活方式和获得保健措施的可能性。
(一)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factors)
环境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占影响健康因素的30%。除少数遗传性疾病外,几乎所有疾病都或多或少与环境相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因素
人时刻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中的空气、水、食物、气候等给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存必需品。然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又存在许多危害健康的因素,如粮食、蔬菜中残留的农药,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关于社会与心理需要的状态,个体的身心发展,受很多情况的制约。①政治制度:是否将公民的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并积极采取措施以促进公众健康,政治制度能产生很大的影响。②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状况与个人经济条件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③文化教育因素:文化教育通过影响人类素质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意识。人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需要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交往,与其所居住的社会发生交流,如城市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导致人际关系疏远,情绪处于紧张状态,往往易导致心理问题及高血压等疾病。
(二)机体因素(body factors)
1.遗传因素
据统计,世界遗传性疾病病人6.4 亿,我国就约有1.3 亿。遗传因素占影响健康因素的10%,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①遗传性疾病:生物遗传因素由生殖细胞或精卵遗传物质发生突变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在一定时间后才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②与遗传因素有关疾病:有些遗传病需要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发病,如哮喘病,遗传因素占80%,环境因素占20%;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遗传因素占30%~40%,环境因素占60%~70%。遗传性疾病病种多且许多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主要通过提倡科学婚配、优生和法制等手段来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2.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通过情绪、情感发生作用,通过神经系统影响人体内脏器官生理、生化变化,可造成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慢性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如心血管病、肿瘤、高血压、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抑郁症等。
(三)生活方式(1ife-style)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的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占影响健康因素的50%。现代研究表明许多疾病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关。因此科学家们指出应大力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缓解压力;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安全驾驶等。(四)获得保健设施的可能性(accessibilitytohealthservice)
卫生保健设施因素包括医疗保健网络是否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群体是否容易获得及时有效的卫生保健和医护等方面的照顾。例如,为高危人群提供免费预防接种、定期查体、健全社区保健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