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被胰腺分泌的消化酶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是常见的消化系急症之一。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国外是以慢性酒精中毒为主,我国则与胆道疾病多见。
(1)胆道疾病:胆道结石,炎症或胆道蛔虫堵塞胆总管,壶腹部出口梗阻,胆管内压增高,胆汁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激活胰腺消化酶,引起急性胰腺炎。胆道炎症时细菌毒素,可通过胆胰间淋巴交通支激活胰腺消化酶,引起急性胰腺炎。
(2)胰管阻塞:胰管结石或蛔虫、狭窄、肿瘤等可引起胰管梗阻,胰管内压增高,胰腺腺泡破裂,胰液与消化酶溢入间质,引起急性胰腺炎。
(3)酗酒和暴饮暴食,使胰腺分泌过度旺盛;剧烈呕吐时十二指肠内压增高,导致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胰管,引起急性胰腺炎。
(4)其他:如手术与创伤、外伤、急性传染病、内分泌与代谢障碍、药物等引起。还有遗传或原因不明的特发性胰腺炎。
一、护理评估
1.病史 了解病人有无胆道结石、炎症、胆道蛔虫等病史;了解病人发病前饮食情况,有无暴饮、暴食、酗酒等病史;了解病人有无胆、胰、胃手术、腹部钝挫伤史;了解病人有无甲状腺肿瘤、糖尿病、尿毒症等病史。
2.主要临床表现
(1)腹痛:为本病的主要症状,多在急性胆道疾病或酗酒饱食后出现急性腹痛。腹痛多居上腹中部,亦有偏左或偏右,轻者钝痛,重者呈绞痛、钻痛或刀割样痛。可向腰背部放射,取弯腰抱膝体位可减轻疼痛,水肿型腹痛3~5 天后缓解,坏死型者病情发展迅速,腹痛持续时间较长,发生腹膜炎时,可有全腹痛。应注意少数年老体弱者有时可腹痛轻微或无腹痛。
(2)恶心、呕吐及腹胀:起病即伴恶心、呕吐,频繁剧烈的呕吐者可吐出胆汁或咖啡样液体,多同时有腹胀,出血坏死型者腹胀明显或有麻痹性肠梗阻。
(3)发热:水肿型者中度发热,少数为高热。一般持续3~5 天,出血坏死型发热较高,且持续不退,应考虑胰腺腹腔继发感染。
(4)休克:仅见于出血坏死型。病人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呈花斑状,脉搏细弱。可因血液和血浆大量渗出,引起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也可因剧烈呕吐丢失体液和电解质、感染等引起。
(5)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呕吐频繁可有代谢性碱中毒。出血坏死者有明显脱水与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血钾、血镁降低。
(6)局部并发症:①假性囊肿多于发病3~4 周后形成,多位于胰腺体尾部,破裂后可形成胰性腹水,合并感染时体温升高;②胰腺脓肿多发生于病程2 周以后,常位于体尾部或头尾部后方,病人出现明显感染征象。
3.心理社会评估 急性胰腺炎易反复发作,剧烈的腹痛与呕吐,病人常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4.护理体检 急性重病容,部分病人可见皮肤巩膜黄染,体温升高,脉搏细弱或不规则,血压下降;水肿型上腹压痛,轻度腹肌紧张,坏死型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重者腹部膨隆,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两侧及脐部有灰紫色斑。
5.辅助检查
(1)血清淀粉酶:发病2~12 小时后即升高>350u(Somogyi)应考虑本病,>500u 即可确诊。一般持续3~5 天后即可恢复。但血清淀粉酶的高低并不与病情成正比,应予注意。
(2)尿淀粉酶:较血淀粉酶升高稍晚,且下降也较慢,一般发病后12~24 小时上升,可持续1~2 周。尿淀粉酶>500~1000u(Somogyi)具有诊断价值。
(3)血清脂肪酶测定:发病48~72 小时后,血清脂肪酶升高超过1.5u,可持续5~10 天,其升高时间较晚,故对早期诊断价值不如淀粉酶,适用于胰腺炎恢复期。
(4)淀粉酶、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正常均值<5%,急性胰腺炎时,肾对血清淀粉酶清除率增加,而对肌酐清除率无改变,CAm/CCr 的值增加可达3 倍。
二、护理诊断
1.疼痛 与胰腺化学性炎症有关。
2.体液不足 脱水,与频繁呕吐、禁食、发热有关。
3.焦虑 与剧烈腹痛对疾病过程缺乏了解有关。
4.医护合作性问题 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腹痛缓解或减轻。
2.病人水与电解质保持平衡,表现皮肤弹性好,尿量正常,血压、心率稳定。
3.病人组织灌注量正常,表现血管充盈良好,血压稳定正常水平,四肢温暖。
4.病人能够描述胰腺炎的症状、诱发因素;掌握控制疼痛和避免诱因的方法。
四、护理措施
1.减轻或消除疼痛护理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给予弯腰抱膝体位可减轻疼痛,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刺激。禁食、禁水,胃肠减压,以减少胃液与胰腺分泌,缓解腹痛、腹胀症状,指导病人缓解腹痛技术,如变换体位、深呼吸、看画报等以转移注意力。腹痛严重者,给予解痉止痛剂,按医嘱给予阿托品0.5mg,或654-210mg 肌肉注射,腹痛剧烈可加用哌替啶50~100mg;镇静可用地西泮10mg 肌肉注射,忌用吗啡。应用阿托品药物时,应注意观察阿托品不良反应与急性胰腺炎病情加重的区别。腹痛基本缓解,上腹压痛消失,可进少量低脂低糖流质,以后逐渐恢复到正常饮食。并向病人解释禁食的目的和重要性,使其能主动配合饮食护理。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有效循环的护理 水肿型胰腺炎,经3~5 天治疗后,病情控制。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重而复杂,常发生休克、水、电解质失衡。发现休克,立即给予静脉输液,配血、输血、输入白蛋白、补充电解质、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休克,并给予平卧双下肢抬高体位,氧气吸入,观察尿量,记录24 小时出入水量。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根据压力变化调节输液量,以保护心肺功能。病人出现手足抽搐症和低镁血症时,应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肌肉注射硫酸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留取标本,动态观察血、尿淀粉酶、电解质、血气变化,以便综合评估病情。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经内科治疗效果不好,有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治疗:①诊断不明,疑有腹腔脏器穿孔或肠坏死者;②伴有胆道梗阻,黄疸加深者;③腹膜炎无好转者;④并发胰腺脓肿或假性囊肿者。护士应配合作好术前准备。
3.药物治疗与护理
(1)抑制胃酸分泌
1)如H2受体拮抗剂可用西咪替丁800mg,雷尼替丁300mg 等均分2 次给药。质子泵抑制剂可用洛塞克、奥美拉唑等,通过减少胃酸,从而抑制胰液分泌。
2)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治疗坏死型胰腺炎效果好,如生长抑素14 肽(施他宁)首剂250 μg 静注,随后每小时静滴250μg,持续5~7 天;此外还有生长抑素8 肽(奥曲肽等)可选用。
3)胰酶抑制剂:抑肽酶每次10 万u,每日2 次静滴5~8 天。
(2)抗生素:并发感染或胆源性胰腺炎,需及时选用抗生素。常用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外,还可选用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最好合用甲硝唑,以杀灭厌氧菌。
4.心理护理 经常巡视关心病人,及时解决病人的痛苦及护理要求;作各种治疗、护理时,动作应轻、快,尽量减少刺激。向病人介绍本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及效果,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主动配合饮食及各种治疗。
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消化道出血:发现病人有呕血、黑粪,应按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2)感染:发现病人有发热,呈弛张热型,腹痛加剧,出现腹部体征,提示有胰腺脓肿,腹膜炎等感染,如出现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少尿、血BUN 升高提示ARDS 和急性肾衰竭等应立即配合给予抗感染,机械通气、腹膜透析,激素应用,或气管切开等紧急处理和护理。
五、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说明焦虑、恐惧的心理可加重和诱发疾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康复。如出现焦虑时,鼓励病人采取应对措施,如看画报、听音乐等,消除和减轻不良心理。
2.饮食指导 向病人解释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宜用低脂易消化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以及刺激性食品,注意饮食卫生、餐前便后洗手,防止感染蛔虫,戒除酗酒习惯。
3.指导病人应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如胆道疾病,十二指肠反流等防止复发。
4.活动休息指导 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根据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诱发腹痛为原则。
5.用药指导 指导病人正确用药,讲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如制酸药应餐后服用,生长抑素用后可能出现消化道反应、眩晕、过敏等。停药后会恢复正常。
6.出院指导
(1)注意节制饮食,防止暴饮暴食和脂肪饱餐,坚持合理的饮食结构。
(2)掌握活动原则,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3)教会病人及家属避免引起急性胰腺炎发作的诱发因素。
(4)出院带药:介绍药物的名称,剂量,服法,必要时写成书面资料。
六、护理评价
1.病人主诉腹痛消失或缓解。
2.病人保持了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表现皮肤有弹性,尿量正常。
3.病人有效循环血量正常,表现生命体征稳定。
4.病人提高了自护能力,缓解和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