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
2025年08月10日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又称败血症休克或中毒性休克,能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杆菌、病毒、真菌等,其中最常引起感染性休克的是革兰阴性杆菌,主要的感染部位是胆道、肠道、腹膜、泌尿道、呼吸道和血液。
一、评估要点
1.病史及诱因 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史。诱因包括老年人和婴幼儿、使用免疫抑制剂及类固醇以及严重的创伤及大面积烧伤等。
2.症状与体征 根据感染性休克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分为冷休克和暖休克。冷休克患者表现为:躁动,表情淡漠,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小于25ml/h。暖休克患者早期表现为:神志清醒,皮肤温暖潮红,脉搏慢而有力,尿量大于30ml/h;晚期表现为:心功能衰竭,外周血管瘫痪,即成为低排低阻型休克。
3.实验室检查 血流动力学检测有严重感染存在。
二、护理要点
1.护理问题 体液不足,组织灌输改变,气体交换受损。
2.护理措施
(1)控制感染,尽早处理原发病灶,才能纠正休克和巩固疗效。遵医嘱及时给予足量的抗菌药物。经过短期积极抗休克治疗后,即使休克未见好转,也应手术治疗。
(2)早期及时补充血容量。
(3)纠正酸碱失衡,遵医嘱静脉补给5%碳酸氢钠。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5)给予皮质类固醇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减少血液阻力维持适当的血压。
三、健康教育
1.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2.教育病人提高自我照顾的能力,给予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