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护理

第三节 胃癌的护理

一、疾病概要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年龄以40~60 岁为多见,男女约为3:1。胃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确诊尚不到10%。

胃癌最多见于胃窦,其次为胃小弯、贲门,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指所有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进展性胃癌在国内分为3 型:①块状型癌:此型癌肿较局限,生长缓慢,转移较晚;②溃疡型癌:此型发生出血、穿孔者较多见;③弥漫型癌:癌细胞弥漫浸润于胃壁各层内,遍及胃的大部或全部,使得胃腔缩窄,胃壁僵硬,呈“革袋状”。此型癌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高,转移亦较早。

胃癌的转移途径有:①直接蔓延,癌肿向胃壁四周或深部浸润,可直接侵入腹壁、邻近器官或组织(肝、胰、大网膜、横结肠系膜等);癌细胞也可沿黏膜下层淋巴网蔓延,向上侵犯食管下段,向下侵及十二指肠。②淋巴结转移,是最主要的转移方式;甚至可见仅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已有淋巴结转移;可侵入到幽门上、胃小弯、幽门下、脾胰淋巴结;最后汇集到腹腔淋巴结;恶性程度较高的癌肿可以超越上述常规方式,而直接侵及远处淋巴结,如通过胸导管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③血行转移,多发生在晚期,播散到肝、肺、骨或脑等处。④腹腔种植,癌细胞浸润穿透胃壁,癌细胞脱落而种植于腹腔,大网膜或其他脏器。

胃癌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和化学治疗。手术分为:①根治切除术:为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的有效治疗方法;②姑息性切除:适用于癌肿远处转移,无根治之可能;③减状手术:如癌肿不能切除而有幽门梗阻者,可行胃空肠吻合术,以解除梗阻;④化学疗法:联合用药,所用药物有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C(MMC)、替加氟(FT—207)等。

二、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胃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大部分与地区、土壤及水源中所含微量元素种类、含量、金属成分比例、酸碱度、工业废物污染、农药杀虫剂的应用等有关,与过多摄入盐腌、烟熏食物、高热油煎炸食物及发霉食物等有关。某些胃部疾病如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及少数胃溃疡是胃癌发生的癌前状态。其中尤以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素质最为重要。

2.身体状况

(1)早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也不典型,仅有上腹不适、隐痛、嗳气、反酸、食欲减退或轻度贫血等,类似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慢性胃炎等症状。

(2)随病情发展出现上腹疼痛、食欲不振、消瘦、体重减轻。胃窦部癌伴幽门部分或完全梗阻时发生呕吐,呕吐物多为宿食和胃液;贲门癌和高位小弯癌出现进食梗阻感。但癌肿破溃或侵袭血管,导致出血或突发上消化道大出血,也可能发生急性穿孔。

(3)晚期为转移灶引起的症状,如肝肿大、腹水、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此时消瘦、贫血明显,终呈恶液质。

三、辅助检查

1.粪便隐血试验 溃疡型癌或巨块型胃癌溃烂,隐血试验为阳性。

2.X 线钡餐检查 见胃腔内充盈缺损,在病变部可见局限性或广泛性胃壁僵硬,黏膜纹局限性或广泛性破坏或中断变型,溃疡型癌可见较大龛影,幽门部晚期巨块型可有部分或完全幽门部梗阻。

3.纤维胃镜检查 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做活检确定诊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痛苦少的检查方法。

4.血液 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均下降,血浆蛋白减低。但早期胃癌并不明显。

5.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是提高胃癌疗效的关键。所以,为避免延误诊断,对40 岁以上的既往无胃病史,近期出现上腹隐痛不适或长期溃疡病史而疼痛规律出现变化者,应予警惕。对患有胃酸缺乏、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等,建议定期行胃镜检查。

四、护理诊断

1.焦虑、恐惧 与癌症的预后有关。

2.营养失调 与胃癌引起的消化道症状有关。

3.体液不足 与胃癌术后调节机制失效有关。

五、预期目标

1.消除恐惧心理,减轻焦虑。

2.维持适当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3.减轻疼痛与其他不适。

六、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手术前安慰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加强对手术的信心。

2.加强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注意少量多餐,术前1d 进流质饮食,术前12h 禁食、禁饮。

3.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者,若术前有贫血、低蛋白血症者,应予以纠正,注意补充血浆或全血,以提高患者手术耐受力,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4.术日清晨放置胃管,使胃保持空虚,防止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出现呕吐、误吸,便于术中医师操作,减少手术室腹腔污染。

(二)术后护理

1.加强病情观察,如生命体征的观察,测血压、脉搏、呼吸,术后最初3h 应每半小时测量1 次,以后改为每小时1 次,一般观察4~6h 病情平稳即可,同时观察患者的神志、体温、尿量等。

2.患者神志清楚、血压平稳后给予半卧位,以保持腹肌松弛,减轻疼痛,也有利于呼吸和循环。

3.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排痰,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4.禁食期间应注意口腔护理,术后胃肠减压可减轻胃肠道的张力,促进吻合后的愈合,注意妥善固定,保持胃管通畅,并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5.禁食期间需静脉补充液体,通过正确记录24h 出入水量,为合理输液提供依据,避免水与电解质失衡。

6.术后24~48h 肠功能恢复后,可拔除胃管,拔管后当天给少量饮水,每次4~5 汤匙,1~2h 1 次,第二天进半量流质,每次50~80ml,第三天进全量流质,每次100~150ml,进食后无不适,第四天可进半流质,以稀饭为佳,术后10d 可进软食。

7.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除年老体弱或病情较重者,术后第一天坐起可轻微活动,第二天协助患者下地,床边活动,第三天可在病室内活动。患者活动量应根据个体差异而定,早期活动可增强肠蠕动,预防术后肠黏连,减少并发症。

8.胃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出现化疗不良反应,应给予对症处理;同时应注意血象的变化,若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 时应酌情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七、健康教育

1.普及宣传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的卫生习惯,少食过冷、过烫、过辣及油煎(炸)食物,切勿酗酒、吸烟,注意劳逸结合。

2.胃癌手术后化疗者应注意饮食,定期门诊随访检测血象、肝功能等,并注意预防感染。

3.对患有胃酸缺乏、胃溃疡、胃息肉或萎缩性胃炎者,建议定期行胃镜检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

4.有粪便隐血持续阳性者,及时就诊,以防贻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