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题思路
以下将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讨论:
✧新入职的李老师,安排课堂讨论时,总有一部分学生表面配合,却暗中起哄。 如果你是李老师,你怎么办?
1.审题
考生要认真审题,判断考题的方向和考点,围绕重点展开论证。 本章按照不同的目标指向,把结构化面试问题分成了七大类,并提供了若干案例。 考生应仔细阅读这些案例和解题思路,对每个类别的问题形成一定的认知,能够在听到考题的时候,很快对其类别做出判断。 考生应根据该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判断出这是属于课堂组织与管理类的问题,并立刻在头脑里收集、组织该类别的相关信息。
2.表明立场、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通常给出的考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考生把握住核心问题后,应很快表明立场,给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这是考生应变能力的体现,如案例中的参考答案所示。
参考答案:
首先,老师在课堂上不能直接批评学生或发脾气,在讨论结束后老师可以微笑着抽部分不配合讨论的学生回答他们对题目的看法,并鼓励和表扬学生,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好,再鼓励学生多思考以及多与小组同学讨论。
3.分析问题
考生应具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有理有据地作答。 考生需要熟悉《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和《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大纲》,了解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相关表述,形成自己论述的理论基础。 同时,考生要根据每个案例的特定情况进行分析,了解问题本质和问题来源,再进行理性判断。 如在案例中,教师既要让这些同学明确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和课堂讨论的意义,也要了解问题的本质,即学生的真实想法。
参考答案:
其次,因为新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学生对新老师也不够认可,所以课后老师可单独与这部分学生交流,循循善诱,了解学生对自己的真实看法和上课不配合的原因;然后,老师要告知学生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学生上课需要遵守课堂纪律。
4.问题的拓展和延伸
考生完成考题的基本回答后,可以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答题思路,从问题的本质到个体,从理论到实践,谈谈自己遇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这样的拓展,既丰富了答案,同时也展示了考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能力。 如案例中的回答:
参考答案:
教师还可以在全班讨论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堂讨论活动,集思广益,共同制定相应的规则,号召大家共同遵守。 如果我是这位新老师,每次处理完问题后,我会及时记录并总结该类事件的处理方式和效果,并向同事请教,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结构化面试中考查的是考生的全面能力。 考生应该认真对待,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和熟悉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个人素养和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在面试中,沉着应答,注意解题思路,并能清晰、流畅地表达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