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与策略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情境教学法(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自然教学理念(The Natural Approach)和整体教学理念(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教学方法的具体介绍请参考本书第四章“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

在新的课标倡导下,教学设计不再受制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更为包容、开放的课程理念,也是对语言教学复杂性的认可。 这是因为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多元教学目标的需求。 恰恰相反,每一种教学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关键是教师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

以美国学者库玛(Kumaravadivelu,2003)为主的语言教学研究者提出的“后方法教学观”认为,现代教学应该跳出“方法概念”的束缚,即教师应更注重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的需求,开发、选择和调整教学任务与教学策略。 在后方法教学观下,教师的自主性得以突显,包括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对实际教学的调整,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我分析和评价逐渐构建出有个体特点的教学实践能力。 后方法教学观提出了一系列宏观教学策略,而非某个具体的教学方法。 这既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教师较大自我调控空间,又为教师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学路径。

这些宏观教学策略及相应的微观策略包括:

(1)最大化创造学习机会,如教师重视学习者的说话行为,重视过程性/参考性问题的提出,鼓励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实现课堂内外学习内容的互补、线上线下学习的相互衔接等;

(2)促进课堂教学中的协商互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习者会话管理、话题管理的能力;

(3)注重语境化语言输入,重视话语产生的语言语境(语言形式)、言外语境(如重音与语调的调整)、情境语境(如对场景、参与者、话语体裁的分析等);

(4)提升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的同时,鼓励其养成自觉使用策略、独自创造学习机会的能力;

(5)课堂中语言技能的整合,如通过任务教学活动、项目式语言活动,实现听说技能与读写技能的并行发展;

(6)能激活学生的直觉启发,有效促进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主动感知语言规律和特点的能力;

(7)注重通过活动体验,帮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的使用,实现语言的内化;

(8)确保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目的、目标和社会的需求;

(9)在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其目的不仅是了解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更在于通过外语的学习加深学习者文化理解的能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文化思维,在拓展文化视野的同时,更全面地认知自己的文化传统;

(10)教师应具备自我监控的意识,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估,从而具备课堂观察的多重视角。

考生也可以参考本书第三章中提到的常规教学方法和策略。 表述可能与“后方法教学观”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 “在做中学”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