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Storytelling)
“故事讲述”是小学低段英语课堂常见的活动形式,也是教师与儿童进行交流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在故事讲述中,儿童情不自禁地融入主题语境中,跟随故事人物或者情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理解,并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意会目标词汇和句式。 布鲁纳(Bruner,1983;Bruner&Haste,1987)更是强调,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正是通过若干故事的聆听与讲述得以形成与内化,外语教学也不例外。 故事讲述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其有助于外语教学的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意义优先:故事讲述的目的就是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和意图;
(2)听力优势:故事讲述借助于图片、语调,在所创设的主题语境中,常常能降低儿童在外语聆听过程中的焦虑感;
(3)口语化特点:故事讲述更具口语化的语言特点,是课堂外语学习的必要补充;
(4)真实性:故事讲述是日常生活常见的交流方式,具有真实性特点;
(5)感官体验:有趣的故事,带给儿童的是愉悦的学习体验,调动的是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运用;
(6)情感共鸣:故事中的情感分享,有助于帮助孩子形成团体意识。
外语教学中的故事讲述,还应根据儿童的学段调整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小学低段,故事讲述主要以看、听、说为主;小学中段的故事分享,建议在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认读能力,即在对故事内容已有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认读文本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能朗读。 Blaine Ray 在James Asher(1969) 的TPR 概念和Stephen Krashen(1982,1985)的习得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整合,提出了TPRS(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的活动概念,鼓励通过故事表演和文本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TPRS 活动比较适合已经具备初步语言运用能力的小学中高段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