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特点

(一)小学英语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特点

1.课堂用语的规范性

教师课堂用语的规范性体现在语言表达的标准性、准确性、得体性方面。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用语是重要的语言输入之一,教师语言的标准性,直接影响到语言输入的质量。 而教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语言水平来调整自己的语速和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型,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标准性:小学段的孩子往往通过模仿教师的语言表达来感受语言,教师的语言应该发音清晰、重音突出、语调丰富、语速适当,能够通过语气的调整来表达特定的语义。 教师在朗读和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注意节奏的把握、情感的表达,通过有感染力的语音语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准确性: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避免在课堂上持续地出现语言错误。 课堂用语不同于日常的随意对话,即使是导入环节中的“寒暄互动”,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的清晰、简洁和条理性,避免不必要的累赘话语。 在词汇方面,教师应尽量使用常用词汇和约定俗成的语块,注意语言的整体性输入;在句式方面,教师应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长句,以简单句为主,确保课堂指令的准确度和清晰度。

•得体性:课堂会话作为社会交流活动的一种,也有自己的会话特点与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自己的语用意识,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交际目的、交际的不同场景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比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使用间接或者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2.课堂用语的交际性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语言交流的交际性,能利用课堂环境开展与学生的真实交流,也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理解与产出语言,并给出相应的反馈。 教师在课堂环境里常常通过提问来推动学生与自己的真实交流,如基于情境的日常问候、有关节假日活动的讨论、运动主题讨论等。 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交流能力,能就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表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3.课堂用语的互动性

语言教学中的互动包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能通过恰当的课堂用语,有效地推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以下目标:

•引导性:清楚地给出课堂指令,学生能理解互动的内容与对象、互动的方式。

•意义建构: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话语方式,在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认可和必要的反馈与评价,与学生共同构建知识,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

•信息交流: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交流,进行信息的传递,实现语言的输入与输出。

•互动中对语言形式的关注: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语言纠错的能力,能在自然的互动交流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形式,并提供正确的、可以模仿的语言输入。

•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游戏、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协助。 在生生互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监控与调整活动进程的角色,能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换、话轮交替,并调整活动开展的进度,能在活动后对学生的活动表现和任务完成的程度进行反馈与评价。

4.课堂用语的逻辑性

教师的课堂话语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从而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 教师课堂话语的逻辑性在于:

•通过恰当的课堂话语了解学生的旧知,激活相关主题的图式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新知;

•通过有层次的问题,设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根据任务的难度,提供教学支持,为学生搭建语言能力发展的支架。

5.课堂用语的连贯性

教师的课堂用语表达应该具备连贯、流畅的特点。 教师只有使用连贯的课堂话语,才能引导学生更加聚焦教师话语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话语的连贯性还体现在课堂指令的统一和连贯,避免因表达不清楚而影响课堂节奏的现象。

6.课堂用语的灵活性

教师的课堂用语具有教学功能,如呈现目标词汇与目标句型的目标设置。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来设计课堂教学用语,把教学目标自然地融入交际教学与互动教学之中。 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结果,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课堂实时反馈,教师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语言输出,包括调整语言内容,控制语速,简化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式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