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有着“天之骄子”美誉的高校毕业生开始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人口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否能够顺利就业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并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通过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重要举措,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校持续扩招、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挑战与机遇并存,面临的挑战是,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面对的机遇是,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新就业加速出现。

一方面,已存在多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格局调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多重叠加,导致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错配问题依然突出。首先是“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部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但紧缺专业人才短缺,导致“硕士博士满街跑,高级技工难寻找”的结构性失业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加快,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相对滞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三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相关行业“去产能”使再就业人员挤占毕业生岗位,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新就业加速出现。2014年以来,共有20多个国务院文件中出现了“新经济”一词。新经济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支撑,以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新技术经济和新业态经济。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经济的出现导致经济周期长波化,从而改变了宏观经济政策、商业运行模式,并导致新就业模式的出现。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行业中低端就业岗位日趋减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智能制造”等方式加速转型升级,低端就业岗位大量消失,而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就西部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和高等教育“双不发达”,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在新时代、新业态、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做好西部地区高等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书以地处西部地区的甘肃省为研究案例,围绕甘肃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通过重点分析“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从“签约率”“就业去向”“求职过程”“就业满意度”“就业期望”“就业结果”“就业指导”“就业歧视”“创新创业”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描述甘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结合高校毕业生的跨区域就业流动、毕业生供给与人才结构性需求、社会资本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多视角分析了西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创业行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书采用问卷调研方法,以甘肃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6年的调查(2007—2013 年,2011 年的调查样本量太小,本书没有使用),共涉及23 所高校(其中部属院校2 所,省属本科院校14 所,省内高职院校5 所,独立学院2所),涵盖了甘肃省样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本专科生问卷21 165份,有效研究生问卷4164份,建立了“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库”。

本书最大特点是使用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以客观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反映甘肃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做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破解当前的毕业生就业难尽绵薄之力。本书可以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部门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者提供思路和借鉴。

本书是课题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共包括十二章。章节撰写的具体分工为:第一章由孙百才、潘昱辰撰写,第二章由龚丽华撰写,第三章由梁艳撰写,第四章由郭亚妮、孙百才、张洋撰写,第五章由万阳洋撰写,第六章由高欣秀撰写,第七章由郭秀兰撰写,第八章由潘昱辰撰写,第九章由潘昱辰撰写,第十章由蒋玲撰写,第十一章由包正桦撰写,第十二章由潘昱辰撰写。全书的统稿工作由孙百才、潘昱辰负责完成。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笔者在读博士期间参与导师赖德胜教授的课题研究。2007 年6 月份,我们在甘肃11 所高校进行了第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至今已经进行了10 次调查研究,总样本量达53 017 份(2007 年4589 份,2008 年4401 份,2009 年4505 份,2010 年2597 份,2011 年697 份,2012 年2321 份,2013 年6219 份,2014 年10 779 份,2015 年6082 份,2016 年10 827 份),调查范围从甘肃拓展到全国的东中西部地区(2007—2013 年调查地区在甘肃省;2014 年扩大到甘肃、广西、河南、湖南、浙江、山东;2016 年扩大到全国,开始使用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成为研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基础数据库。本研究使用的数据为2007—2013年的调查,其中2012年调查的研究生数据和2011年调查的总数据,由于样本量偏少在本书中都没有使用。2014 年以后的数据暂未及时处理,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陆续增加这部分内容。

调查数据主要来源于4 个项目,分别是:2006 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甘肃省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研究”(经费自筹),2007 年甘肃省教育厅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师范生就业难背景下的西部农村教师短缺”(经费1.5 万元),2013 年甘肃省教育厅委托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人口、劳动力结构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甘肃省为基础的研究”(经费5 万元),2013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的特征及影响机制——西部开发战略中的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研究”(经费34 万元)。在初期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课题组能够凭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的浓厚兴趣,坚持数据的采集、整理、清洗和分析,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满满的感动。

衷心感谢课题组各位老师同学付出的艰辛劳动,感谢潘昱辰老师为本书的编撰所做的细致的工作。感谢王嘉毅教授、赖德胜教授和岳昌君教授对课题组的指导和鼓励,感谢学院领导和各位老师对本研究的大力支持。调研工作还得到了很多单位个人的支持,他们是甘肃省教育厅高教处姜言卿副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苏丽峰老师、李芳老师,北京工商大学的王轶老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杨波老师,长沙理工大学的杨鑫铨老师,湖州师范学院的蔡颖萍老师,青岛大学的王春老师、王绪金老师,广西大学的龚丽华老师,兰州大学的李晓莉老师、李晓老师、罗云老师、马君老师,西北师范大学的张理中老师、蒋玲老师、陈兴杰老师、陈建海老师、李力老师,兰州交通大学的陈袆鸿老师,兰州理工大学的谭昌斌老师、党渭平老师,西北民族大学的马微老师、李万虎老师,甘肃农业大学的刘书明老师,兰州商学院的杨芳老师,兰州城市学院的高炳忠老师、郭贤民老师、葛雅慧老师、马文菊老师,天水师院的杨学良老师,河西学院的吴玉兵老师、闫峰老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宋生涛老师。虽然很多单位和老师不能一一列出,但对所有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我们都不忘初心,更不能忘怀。

由于能力和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高教界同仁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联系邮箱:sbaicai@126.com。

孙百才

2017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