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意义

一、研究意义

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均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而十八大报告则将“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就业优先战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到202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建成一批由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将会降低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而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民工荒”问题也同时出现,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刘易斯拐点”。在此背景下,如何破解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对政府、高校、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西部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和高等教育“双不发达”,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分析,就业均衡是由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决定的,这些与高等教育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升级紧密相关。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为47.88%,西部地区为41.73%。从经济发展来看,尽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地区间的差距拉大了。统计显示,2010 年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 周年,这10 年间中国西部地区GDP 总量翻了三番,年均增幅近12%,大大高于全国同期和东部地区的增速。不过东西部人均GDP 差距却扩大了3 倍多,西部居民收入水平、住宅面积、教育、医疗服务等大量民生指标的增长,更是全方位落后于东部及全国平均水平。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在我国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兼顾东中西部的利益,缩小区域间的不平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到:“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研自主创新的主引擎,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甘肃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在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更”难的背景下,以甘肃省为个案,使用2007—2013 年的调查数据讨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甘肃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加深对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理解,缩小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距。

国内很多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讨。杨艳红(2007)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建议。耿永志(2007)对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市场设立最低工资保障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提出政府要尽快建立分地区分类别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指导价。刘玉侠(2006)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说明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学者们分别从体制改革(谢维和、王洪才,2000)、大学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瞿振元、谢维和、陈曦,2002)、劳动力市场分割(赖德胜,2001)、行业收益差距和大学生基本素质(岳昌君等,2004)就业环境变化(曾湘泉,2004)等角度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在国外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高校毕业生失业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Blaug等(1969)认为,高校毕业生失业现象的存在是毕业生们不愿降低工资的结果,因为根据经济学理论,随着供给的增加,价格应该下降,否则市场就不能出清。与此不同,Carnoy(1977)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方,认为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因为失业的存在有利于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压低工资和提高在岗大学生的生产力。此外,也有人从教育系统自身寻找高校毕业生失业的根源,他们或者认为是教育质量和专业结构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Pryor and Schaffer,1997),或者认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随着教育供给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被筛选下来,他们要么处于失业状态,要么只能从事以前只需中学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Gray and Chapman,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