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就业指导研究综述
与国外就业指导研究相比,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真正意义上研究的时间较晚。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的是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就业指导也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教育。自1985年开始,随着国家对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逐渐成为高校主要的就业制度,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才变得具有真正的指导意义。
(一)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作用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统一在思想政治工作之中的,这种模式仍然在中国的许多高校运行。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效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观。如杨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和提高其挫折承受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12]彭栓莲等认为目前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建立健全社会就业保障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3]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中国现行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问题。赵炜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式不当,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及心理素质的培养。[14]
(二)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和体系的研究
目前,在国内现有的研究当中,存在大量有关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和体系方面的研究。杨一平指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要从“成品包装”转变为“产品设计”,让学生本人参与设计自己的发展目标。[15]唐玲、蒋舜浩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就业指导要变“短期促销”模式为“发展性生涯辅导”模式。[16]王秉琦、李寿国、彭璟提出构建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该模式是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目标,以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延伸就业指导的时间和空间。[17]向勇、李军、吴东红提出以控制论的思路构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从而确保体系的高效运转,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18]李福林认为应通过拓展就业指导的内容,强化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大学生梳理正确的成才观;[19]张秀琴认为应在专业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坚定职业理想,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20]陈军认为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举措应该包括:加大就业指导课教学力度,强化就业形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21]包玉芝等认为应从全面发展的视角构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22]贺修炎认为要将信息指导、技术指导、思想指导以及发展指导包括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指导当中。[23]吴祠珍通过研究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并以此为借鉴,认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分阶段进行,针对学生年级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内容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24]
(三)有关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
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就业指导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训练求职技巧、促进就业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国内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了深入探讨,如李湘毅提出要科学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把就业指导以教学计划的形式纳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并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25]谭璐提出要通过改进和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的策略,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26]陈德明研究和探索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合力机制,提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日常就业工作相结合。[27]
(四)有关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指导的成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李福林(2008)、杜理才(2010)都认为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首先应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大学生就业专家化、专业化指导,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水平。陈伟、刘明艳在《论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文中指出,构建一个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其基本思想有两点:一是建设一支专业化、学者型、职业化的专业队伍;二是要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形成一个全校重视、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队伍格局。[28]陈敏认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是指在高校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应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29]高小琴通过对江苏省40 余所普通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调查分析,指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尚存在数量不足、稳定性不强、结构有待优化、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建议要以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以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为目标,建立师资配置合理、结构优化并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有效机制。[30]
(五)有关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
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研究,主要是就业指导模式、经验总结与理论框架的介绍。对于就业指导借鉴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或总结国内外就业指导经验上,近年来逐步开始重视对生涯理论的介绍及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但仅停留在介绍和摸索阶段,并没有系统论证生涯发展理论应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针对就业指导的理论探索比较多,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具体对策一般很少考虑实际操作性。
我国的就业指导理论研究主要是从就业指导理论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我国较早的理论研究是张伟远(1986)介绍了西方的就业指导理论。柳君芳(2000)介绍了西方国家的职业指导理论并提出了国外的模式包括:服务的广泛、计算机辅助、理论与实践交叉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书籍方面,早期有代表性的有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1998),张智强主编的《就业指导》(1999),陈绍奇、叶梓效主编的《毕业生就业概论》(1999),姜国祥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2001)等。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有了新内容,国外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更加被我国的专家和学者所认可,并由此提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其中有王荣发主编的《职业发展导论》(2004),张强主编的《择业与就业》(2006),高桥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2006)。上官风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2008),这些书通过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指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不足,提出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
同时,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提出了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理论。在全程化就业指导方面主要研究有:唐玲(中国高教研究,2004 年)认为就业指导的形式由集中突击教育为主转为全程辅导;孙英浩(中国高教研究,2004)认为,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一书中也提出了对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程化指导其学业,锻炼其能力的思想。个性化就业指导方面主要有:陈增寿教授(2004)从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中提出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重点开展个案指导,认为广泛开展个别指导、提供个案辅导是未来大学生就业指导最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郝登峰(2004)提出协调发展性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这一模式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不仅要对学生采取一对一的个体指导,而且要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生涯辅导理论和实践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了与生涯辅导相关的课程,一些高校也开始探索生涯辅导模式,通过开展课程、讲座和咨询,将生涯规划理念贯穿于大学生活中。但迄今为止,大学生生涯辅导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体系。大学生在生涯规划中,自我分析不足,方法不明,规划不清,实践能力薄弱(文学禹,2008)。大学生规划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不足会导致就业盲目,跳槽频繁。赫登峰和卓晓岚(2010)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毕业后跳槽频繁,31.9%的大学生在第一年内就跳槽,5年内职业转换者平均转化职业2.21 次。黄丽民(2014)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就业时主要考虑社会地位与收入,较少考虑职业与兴趣和能力特长之间的匹配;官本位思想严重,很多大学生就业优先选择政府机关;受高房价、物价、养老等经济压力影响,大学生在择业时更看重高薪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