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家庭背景
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因素是影响其就业流动的隐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家庭背景对个人社会地位和就业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代际相传,其中包括家庭收入、社会关系、父母受教育年限、父母职业、家庭所在地类型等因素。
(一)家庭收入
从不同家庭收入的毕业生就业分布上可以发现(见表4.4.9),留在甘肃就业的毕业生中家庭收入越高比例越小。流动的毕业生中,家庭收入越高,流动的比例越大,其中家庭收入越高,去东部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越大,去西部就业的比例越小。
表4.4.9 家庭收入不同的毕业生就业流动情况(%)

家庭收入对毕业生就业有着现实影响,首先在择业花费上,家庭殷实的毕业生可以有更多的钱花在工作的搜寻上,比如去外地的交通费、招聘会花费、外地找工作时的生活花费等,这些花费必然可以换来相对一般家庭的毕业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信息。首先,这些家庭较殷实的毕业生在外地找到了比本地更好的工作机会时就会更容易发生流动。其次在就业流动性上,家庭殷实的毕业生相对家庭收入一般的毕业生负担较轻,在工作地区的选择上较少考虑工作后可以为家里带来的收入,因此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相对于一般家庭的毕业生更自由。
(二)家庭所在地
从毕业生家庭所在地类型来看(表4.4.10),甘肃生源留在甘肃就业的毕业生中,家住省会城市的比例最高,达到67.9%;在流动到其他地区就业的甘肃生源毕业生中,家住农村的毕业生比例最高,达到48.2%,其中去西部其他省份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
表4.4.10 不同家庭所在地甘肃生源毕业生流动情况(%)

在非甘肃生源方面,从表4.4.11 可知,留在甘肃就业的毕业生中以家庭所在地为省会城市为主,占比达到19.2%,在流动的非甘肃生源毕业生中,家住农村的毕业生居多,达到89.8%,在就业流动过程中,家住农村的非甘肃生源毕业生更倾向于到东部就业。
表4.4.11 不同家庭所在地非甘肃生源毕业生流动情况(%)

综上所述,省会城市家庭的毕业生比农村家庭的毕业生流动性弱,即家庭所在地在省会城市的毕业生更倾向于流动。如表4.4.12 所示,在总体流动的毕业生中,家庭所在地为省会城市的有127 人,比例为28.0%;农村的有326 人,比例为71.9%,比例远高于家住省会城市的毕业生。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家住省会城市的毕业生比家住农村的毕业生享受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比起家住农村的毕业生更倾向于留在甘肃就业;对于家住农村的毕业来说,根据相对剥夺理论与预期收入差距理论,农村毕业生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更倾向于选择流动。
表4.4.12 2013年跨省就业的毕业家庭所在地类型(人数)

那么这些流动的农村毕业生源都到哪里去了?由于本文以甘肃为视角,故下面着重考察甘肃农村生源毕业生流动地区和单位性质情况(表4.4.13)。甘肃农村生源毕业生在就业地选择上多数以城市为主,在省会城市的有90人,占所有农村流动毕业生的51.1%;在其他城市的有50 人,占所有农村流动毕业生的28.4%,而在农村的则寥寥无几。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可以看出:选择党政机关的有2人,都分布于城市;选择企业的有156人,分布在城市的有152人,占比达到86.4%;选择学校的有18 人。综上所述,甘肃生源毕业生中,家庭在农村的毕业生更易于流动,其流动特点大致表现为家庭规模为非独生子女,流入地以大中城市为主,在单位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企业。
表4.4.13 甘肃农村生源毕业生流动地区和落实单位性质(人数)

对甘肃农村生源毕业生流动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相对剥夺理论和预期收入差距理论可知,一些农村家庭的毕业生流动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更高的薪酬收入。从上表可以看出选择在企业的农村毕业生相对居多。农村地区的毕业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如城市家庭,在接受完高等教育后,通过对比使得在找寻工作时对工资有一个心理价位,这个价位是毕业生自己的学历、求职过程中的花费成本、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分布等情况来划定的。并且,农村家庭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工作与社会的分层密切相关,即一般对社会地位及其工作的社会声誉的期望,大都直接投射在收入高低上,收入越高的工作往往也越接近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所以,当甘肃地区的工资水平无法达到农村毕业生预定的心理价位时,就会选择流动。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家庭收入方面,家庭收入越高,流动性越强,其中毕业生家庭收入越高,去东部就业的比例越大。在毕业生家庭所在地方面,农村家庭的毕业生比省会城市家庭的毕业生更倾向于流动。农村家庭的毕业生其特点为:家庭规模为非独生子女,流入地以大中城市为主,在单位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