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属性与获取信息的途径
本专科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如图7.2.7 所示), 2007、2008、2010 年中,选择“网络及其他媒体”的非师范类毕业生高于师范类毕业生,而2009年则正好相反。总体来看,从2007—2010年师范类毕业生和非师范类毕业生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来获得就业信息的方式均明显下降。师范类毕业生通过“家人、亲朋”获得就业信息的比例高于非师范类毕业生,而非师范类毕业生更加注重通过“人才交流中心”获得就业信息。可见,师范类毕业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较为局限、范围较狭窄,积极主动性不够,而非师范类毕业生能够较好地了解就业状况,能充分利用各种就业渠道,市场意识较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渠道,其重要角色正在逐步显现,但是发挥的作用仍然不够充分,很难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图7.2.7 师范和非师范类本专科生获得就业信息途径比较
2007—2010年文理科研究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如图7.2.8所示,文理科研究生在“网络及其他媒体”和“招聘会”方面基本趋于一致。文科研究生通过“老师”获取就业信息略高于理科研究生,而理科研究生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取就业信息略高于文科研究生。总体来看,研究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中,文科研究生和理科研究生基本相似,没有较大的差异。
图7.2.9显示,2007—2010年本专科毕业生认为最有效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是“参加招聘会”,并且这一选项明显高于其他各选项。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无论是师范类毕业生还是非师范类毕业生通过“网上求职”获取就业信息所占的比例在逐步降低,而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机会”的师范类毕业生和非师范类毕业生人数基本相同。

图7.2.8 文理科研究生获得就业信息途径比较

图7.2.9 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本专科生最有效求职手段和途径比较
图7.2.10表明,研究生最有效的求职手段仍然是“招聘会”。其次,认为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还包括“网上求职”“亲自登门自我介绍”“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机会”等。从总体来看,文理科研究生有效求职手段的差别不大。

图7.2.10 文理科研究生最有效求职手段和途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