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1]敖荣军.劳动力区际流动的选择性及其人力资本再分配效应——基于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2]陈安民.就业难的背后——大学生“有业不就”现象的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3]蔡银银.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的关联性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段敏芳.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6).
[5]胡蝶,涂雯雯,陈文新,等.大学生择业意向特点及其启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6]关长海,高曙先.“90 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群体特征与对策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1(11).
[7]贺江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8]何淑云,姜林.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意向的剖析[J].高等建筑教育,1997(1).
[9]罗守贵.我国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机制、影响及其对策[J].软科学,2001(2).
[10]梁英.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J].大众科技,2006(1):189-190.
[11]麦可思研究院.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2]马莉萍,岳昌君,闵维方.高等院校布局与大学生区域流动[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23).
[13]迈克尔·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4]马红玉,王少坤,夏显力,等.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签约情况比较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届本科毕业生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2).
[15]马莉萍,丁小浩.高校毕业生求职中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
[16]孟续铎.2006 年北京地区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41-47.
[17]李华,王文奎.西安高校毕业生流动状况分析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6).
[18]李文静.未就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7).
[19]廉思.蚁族[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0]孙百才,高欣秀,徐敬建.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7—2010 年)[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21]孙百才,郭秀兰,刘晓玲.甘肃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2007—2009)[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22]孙立平.关注“新失业群体”[J].发展,2004(1).
[23]佟文英.人力资源区域流动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S1).
[24]卢珊,王琼.来沪就读本科生地域流动与中国的地区平衡——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4).
[25]吴克明,孙百才.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J]. 教育与经济,2005(4).
[26]吴克明,赖得胜.预期收益最大化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7]薛慧锋.对校漂族群体的深层次探究——“校漂一族”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论坛,2009(6).
[28]许静娴,吴克明.大学生就业收益偏低的经济学分析:劳动力流动的视角[J].教育科学,2007(6).
[29]肖严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分割及对人口流动的影响[J].江淮论坛,2007(5).
[30]叶必辉.对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职业与教育,2008(6).
[31]岳昌君. 大学生跨省流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2011(2).
[32]羊健,苏永红.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观念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33]袁洪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4]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1):
[35]张同全.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
[36]章荣琦.略论研究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5(3).
[37]张时飞、唐均.中国就业歧视:基本判断[J].江苏社会科学,2010(2).
[38]张严.从中美比较角度谈师范生就业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3).
[39]曾湘泉.变革中的环境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0]〔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1]刘玉凤,王志增.甘肃省创新创业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33(6).
[42]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2).
[43]钟汝能.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学术探索,2015(2).
[44]王莉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阶段论[J].石油教育,2015(2).
[45]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与高校新的历史使命[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46]黄兆信.论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核心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6).
英文参考文献
[1]Harris J R,Todaro M P. 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1).
[2]Borjas G J. The Economics of Immigration[J]. 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4,32(4).
[3]Burgess C J,Fang T,Zikic J,et al. Career success of immigrant professionals:stock and flow of their career capit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9,(30).
[4]Zhang K H,Song Shunfeng.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i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4).
[5]Zhu Nong.The Impacts of Income Gaps o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2-3).
[6]Lin J Y,Wang Gewei,Zhao Yaohui.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Labor Transfers in Chin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