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一、人口迁移推拉理论

早期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指出:人口迁移的首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其次,人口迁移也同时受到歧视、压迫、气候不佳、沉重的负担、生活条件不适合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随后,康纳德、博格等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其研究认为,因为有利的区域经济发展而无形之中产生的一种“拉力”是造成的劳动力迁移最可能的原因之一,相反,不利的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形成得一种“推力”。[2]从而可以理解,个人在就业过程中因为“推力”起到了主导作用,即迁出地由于生产成本增加、自然资源枯竭、经济收入水平低、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等因素使得劳动力迁出。同时,迁入地因为有较多充足就业机会、较高丰厚的薪酬收入、较好优质的生活水平、较好优良的受教育机会、较有亲和力的地域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优美的气候环境等因素,从而产生一种拉力,将外地人才吸引过来。胡蝶、涂雯雯等在针对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研究中发现,有一半的大学毕业生选择沿海大中型城市作为自己理想的就业地。[3]梁英对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北京大学生理想的就业地域主要还是集中在沿海发达城市为主,其中以北京为主的少数一线城市地区的比例约为40%,对于到西部地区就业态度冷淡,就业比例低。[4]这些研究都证实了沿海发达的经济、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对高校毕业生所产生的拉力。必须指出,这种沿海大城市优越的地位所产生的拉力也不是绝对的,例如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像亲人分离、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陌生的人文信息等因素对迁入者所产生的推力。而迁出地区也并不单纯的只有推力,也同时并存一些吸引人的拉力因素,如长期培养的社交网络、熟识的社区环境以及与家人的团聚等因素。这些因素会使得劳动力迁移者有一个衡量过程,即迁入地的拉力所带来的利益大于推力,拉力就占据了主导地位,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