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心概念界定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简称,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从学历上讲,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大学仅仅是高等学校的一部分,专门学院如医科学院、戏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以及高等专科学校如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等都是高等学校系列,但并不是大学的系列。大学指的是包含多门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学毕业生并不等于高校毕业生,要比高校毕业生的范围狭窄的多。但是,一般的研究都将学生等同于高校毕业生,原因可能有三:一是因为目前大学生是高校毕业生的主体,可以用“大学生”的称谓来替代“高校毕业生”;二是“大学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可以理解的概念,没有必要专门定义;三是一些适用于高校毕业生的政策在具体规定的时候往往被缩小为只针对大学本科生以上毕业生。

2009 年4 月29 日,教育部、人社部联合公布《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百问》中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指中央部门和地方所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应届毕业生。不包括往届毕业生及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类学生、各类非学历教育的学生”。

本书将“高校毕业生”定义如下:高校毕业生是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简称,是指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学院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需要说明的是,在已有的相关文献中“大学毕业生”出现的频率也比较多,所以本书有时也将“高校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两者互用。

(二)就业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业,顾名思义,就是得到职业,参加工作。《辞海》中的就业亦称“劳动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欲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在众多的工具书和有关就业的专著中,一般对就业的传统界定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形式,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或超过劳动年龄但有劳动能力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岗位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状态。[8]从宏观角度分析是如何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问题,因而它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并密切相关。微观来看,就业是劳动者的个体行为,决定于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择业意识和劳动技能等关键因素,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同时它对劳动者的其他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9]从这个定义上可以看出,就业必须符合四个条件:第一,劳动主体必须从事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即在国民经济一定部门、一定职业岗位上进行劳动;第二,劳动必须要有报酬或经营收入;第三,所从事的是合法的社会劳动;第四,劳动主体必须符合法定就业年龄,并具有劳动能力,即具有健康的身体及一定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10]只要具备以上这四种基本条件,不论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不论其工作是固定性职业,还是临时性职业,也不论其工作地点在城镇或农村、在国内或国外,都应视为就业。

(三)初次就业率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是通过衡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进行描述的,初次就业率指离校前已经确定就业去向的毕业生人数占全体毕业生总数的比例。目前高校上报的就业统计数据中,毕业生的状况分为10类,分别为:(1)已确定单位(工作);(2)待就业;(3)不就业拟升学;(4)其他暂不就业;(5)自主创业;(6)自由职业;(7)其他灵活就业;(8)升学;(9)出国、出境;(10)其他。其中:“(1)已确定单位(工作)、(5)自主创业、(6)自由职业、(7)其他灵活就业、(8)升学、(9)出国、出境”这六类毕业生归为“已经确定去向的毕业生”。

1999 年以来,教育部一直采用“初次就业率”指标作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本统计。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止到该年度8 月底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

这一指标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就业只有符合正式的就业程序,才能够算作就业。而办理正式的就业手续在学校和单位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初次就业指标只能反映在正规就业程序截止之时符合正规就业程序的就业的毕业生的比例。很明显,这一指标既不能反映大学生就业中非正规就业(用人单位不能正式接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不能反映退出劳动力市场部分毕业生,即选择不就业(如准备考研或出国)的学生。而这两部分的就业比例在统计失业总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在一些不发达地区、非名牌高校或者冷门专业中,这一比例不可小视。而且,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不能实现“初次就业”之后,会参加该户籍所在省市的“二次就业”,这部分就业人数虽然不多,但每年都占有一定比例。而“初次就业率”指标将这一部分就业也算作失业。正确地计算方法是将第一部分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由分母调整到分子,而再从分母中减去第二部分大学生(退出劳动力市场)才是真正的大学生失业率。如果再考虑“二次就业”的部分大学生,还要将这部分学生数从分母移到分子上。显然这样调整之后大学生就业率将会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因此,与此相对的大学生失业率也必然会有相当程度的下降。

相对而言,发达地区、名牌或重点高校以及非冷门专业,正规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所以采用“一次就业率”作为就业统计指标可信度可能要稍微高一些。而与此相对的不发达地区高校、非名牌非重点高校以及冷门专业按照“一次就业率”作为统计指标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估大学生就业率,从而高估大学生失业率。

【注释】

[1]教育部. 2015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6-07-06)[2016-12-01].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2]Trow M. “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1972,18(1):61-84.

[3]新浪网. 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4 年超过70%[EB/OL]. (2016-11-03)[2016-12-01].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6-11-03/doc-ifxxneua3943959.shtml.

[4]新浪网.期待就业机会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EB/OL]. (2016-07-23)[2016-12-01].http://news.sina.com.cn/c/2016-07-23/07259540764S.shtml.

[5]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40-44.

[6]中央政府门户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2016-06-06)[2016-12-03].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7]中国农业信息网.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全文)[EB/OL]. (2012-02-21)[2016-12-03].http://www.agri.cn/cszy/BJ/whsh/ncwh/201202/20120221_2486222.htm.

[8]彭薇,王旭东.就业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2.

[9]卢佼.全球背景下我国青年失业问题及对策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0]黄才华.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