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述评

二、甘肃省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述评

目前,就业指导受到甘肃省各高校普遍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在理论实务、内容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具体表现在如下这些方面:

(一)甘肃省高校就业指导现状

1.就业指导在甘肃省高校中得到普遍重视,机构、人员、经费基本落实

(1)从学校方面看,就业指导工作得到了重视。在机构上,各高校普遍建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办公室),一般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党委副书记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领导。就业中心有些是独立建制,属于正处级行政级别;有些是设在学生工作部(处)内,由一名副处长担任中心主任;还有的是招生就业为一个处级建制,由一名副处长任就业中心主任。各高校基本配备了人数不等的专职就业指导服务人员队伍。在经费上,根据各高校的不同情况,就业指导经费一般按照年毕业生人数规模由学校预算核拨,就业经费基本得到保障。

(2)从学生角度看,甘肃省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可和重视。调查表明,从入学开始,大多数大学生就十分关注自己的学业和就业问题,希望在学业规划、专业社会需求、就业前景等方面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临近毕业的学生,则希望在政策的解读、就业信息的获取、面试礼仪等方面得到帮助和支持。他们对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有越来越多的希望和期待。

2.逐步形成了符合现阶段需要的就业指导内容和指导模式

目前,甘肃省各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在内容构成上主要包括:就业观教育、就业政策宣传解读、就业信息收集发布、求职技能指导、求职心理辅导、职业素养能力辅导、学业规划指导、专业前景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等。在方法选择上,普遍采取的就是就业指导课、讲座和报告会、校园招聘会、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就业模拟赛事等模式。

3.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在高校中普遍开设,课时基本得到保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中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从2008 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为必修课。各高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 学时。”据了解,目前教育部文件的有关要求在甘肃省各高校中均得到基本落实。

(二)甘肃省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正稳步发展,但是,由于甘肃地处西部地区,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滞后于现实的需要。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甘肃省就业指导的现状还不能尽如人意,尽管从一些方面能够看得出甘肃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近年来的努力,但差距依然存在。在这里,主要谈谈甘肃省高校就业指导中现存的问题。

1.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够系统化、全面化

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一般还从事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 以上,学生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严重不足。就业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根本无暇深入研究和全面指导,也很难主动联络和开拓市场,更难开展个性化服务。

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般处于“临阵磨枪”型粗放式指导,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专业化程度也不高,缺乏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内容上基本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提供“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求职技巧培训、就业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虽然甘肃省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还没有多少机构像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因此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的效果不是十分突出。

2.就业指导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就业指导课程应当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然而当前甘肃省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各高等学校在2008—2012年间将就业指导课程过渡为公共课。这要求各高校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毕业生就业指导向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转变,由松散的讲座教育向规范化的课堂教学转变。然而,甘肃省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有六点不足之处,一是教学内容以毕业生就业指导为主,缺乏全程教育。就业指导课程是一个课程系列,大学生职业意识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后职业指导等,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而目前甘肃省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上还欠缺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并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二,教材陈旧或没有固定教材。甘肃省多数高校使用的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教材,在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大学生职业规划部分、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部分、创业指导部分相对薄弱。同时,教辅资料和阅读资料缺乏;有的高校没有固定教材,教师按照自己准备的参考资料和PPT 进行讲解,课程内容由教师自行确定,导致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第三,教学模式落后。多数高校的实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既缺乏就业指导实训教学的整体规划,也缺乏相应的师资配备和条件支撑,把课程开成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第四,创业指导课程急需发展。甘肃省多数高校只开了为数不多的创业讲座,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没有针对想要创业的学生开设系统全面的创业实践课程。第五,研究生就业指导欠缺。甘肃省高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关注度不够,多数高校只是为研三毕业生举办几场就业讲座,没有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但从调查可以看出,甘肃省高校研究生非常需要学校针对他们的生涯发展指导和就业指导。第六,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欠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超过70%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有效地运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目前还不够成熟完善,除了改进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态度以外,学校还应该积极进行大学教学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强化实践环节和改革专业设置方面。因为课程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明确各类课程的比例和要求,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强就业竞争力。

3.就业指导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

从调查的结果看来,甘肃省高校大学生获取就业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信息,这当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表明这些年来甘肃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是就业指导不仅仅是提供就业信息的,忽略了就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依旧是对就业问题的“治标不治本”。目前,甘肃省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且多半是就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对毕业生进行集中“灌输式”的教育,讲什么、以什么方式进行都由教师决定,而很少开展个体答疑解惑,缺乏针对性地对个体进行“一对一”个性化的指导。大多数就业指导老师也只在认识上确立就业指导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硬件服务这一现实动机,缺乏对就业指导思想的深层思考。

4.指导人员缺乏职业性、专业性

从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高校就业指导水平有待提高,指导的成效缺乏合理评价体系,整体指导效果一般。究其原因,甘肃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专职教师很少,就业指导课程普遍由学院辅导员、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就业指导部门行政人员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普遍欠缺就业指导相关专业背景和就业指导系统培训,导致授课质量不能得到保障。另外,甘肃省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多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就业指导人员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