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证层面
在总结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之后,我们不得不拿出一些关于社会资本的实证性研究,这样才能够形成相对完善的研究体系。
(一)国外的实证研究
格拉诺维特在1974 年首先以282 名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为样本做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被调查人员使用人际关系资源能带来收入较好的工作。[6]林南等学者通过纽约州奥尔巴尼都市地区400 多名男性雇员组成的社区样本的调查研究发现,除了父母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外,交往者的社会地位将对个人获得社会地位存在显著影响。[7]1986 年,坎贝尔等一些学者利用了1965—1966 年底特律地区的样本研究发现,社会网络的资源组成与职业声望和家庭收入等存在着正相关关系[8]。还有一些学者将社会资本的关注点集中在了父亲的职业地位和教育上,莫尔贝克等学者在1995在测量社会资本时,将父亲社会地位和职业作为主要测量指标,研究发现:父亲职业对个体第一份和当前的(最后的)职业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影响。[9]1996年巴尔别里对意大利近500名样本的调查发现,在控制父亲地位、教育、第一份职业地位以及前一份职业地位的影响后,交往者地位仍然对当前的职业地位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10] (对于父亲对个体就业的影响会在后面的内容做进一步的分析)。1999 年福尔克尔和弗拉普在前民主德国调查的样本发现求职者通过亲戚与相识关系比通过朋友关系更有可能接触到职业地位好和声望高的交往者,相对相识关系又比亲戚和朋友更有可能接触到职业范围更广的交往者,[11]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所以无论亲朋还是相识关系都会对社会网络中交往成员的丰富性起到主要作用。
(二)国内的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民的流动过程、地位获得及维持“关系”运用的文章很多,从2001—2013年关于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包括对大学生流动过程、地位获得的实证研究的论文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社会资本的理论层面深入到利用实证调查来说明社会资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这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边燕杰和张文宏于1999年对天津劳动力流动的调查再次证明,在华人社会中强关系比弱关系更重要。这和1999年福尔克尔和弗拉普在前民主德国调查的研究结论非常相似,在亲朋(笔者认为是强关系)和相识关系(笔者认为是弱关系)为个体提供关系的深度和广度上的认识上很一致。
在21世纪以后,出现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是专门讨论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下面将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表8.1.2 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过程及结论

续表8.1.2

续表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