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机构设置
在国外,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度重视。虽然学校对大学生就业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招生人数,而这些又会直接影响学校的经费收入,所以,各高校都很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政府和主管部门,还是高校和用人单位等,都注重在大学生中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社会各方都非常注重就业指导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机构设施。
在日本,学生职业中心遍布了全国各个主要的城市,这是一个作为政府性质的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办事机构,这类机构根据毕业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日本的大学普遍重视大学就业部门的设立。日本大学中将就业部门单独作为一个独立部门设立的大学占全部大学的80%,其中私立大学90%以上都是单独设立的。日本各大学都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国立和公立大学由于办学水平一般比较高,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学校只在学生事务部设职就科来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而私立大学则都设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就业部”或“就业课(处)”,许多学校还成立“大学就业指导委员会”。专职人员不仅对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比较系统和全面,而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辅导。随着日本近几年生涯教育制度的推行,各高校纷纷改组就业指导部门,设置新的机构,其作用也发生较明显的变化。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1913 年成立了国家职业指导协会,1915 年美国教育办公室出版第一本就业指导刊物《职业指导学报》(后来更名为《职业—职业指导期刊》)。1921 年,美国职业指导协会创办《职业指导的原则与实践》(内容定期更新)。1939 年出版第一本《职业名称词典》。20世纪40年代末,成立美国人事指导协会,1951年更名为美国咨询协会。国家职业指导协会的会刊更名为《人事指导期刊》,成为美国人事指导协会的会刊。1952 年,国家职业指导协会创办《职业指导季刊》。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就业指导就被正式列入教学计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
美国高校则一般都设有提供专门服务和实施必要管理的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称毕业生就业规划安置中心、职业规划介绍中心、合作教育与职业介绍服务部或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等),它是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在大学内处于中心地位,一般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直接负责。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岗位。除配备较多的专职人员外,还配备了讲授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一般都配有十余人到几十人不等的专兼职人员,具有与学校规模发展相适应的管理队伍,大致占在校生人数的1%。健全的指导机构使得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就业指导。
发展至今,美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论是在理论指导、机构设置、人员素质、指导内容与渠道,还是在与职业界、当地社区的联系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极为实用的制度,实现了信息提供、面谈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就业指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