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
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术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工作因素、个体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三方面探讨。
(一)工作因素
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中,工作本身的特征、报酬福利、工作环境、就业所在地、职业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等因素普遍受到关注。岳昌君(2013)指出工作因素中的收入、就业所在城市规模、就业单位性质、工作性质等因素对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6]
赖雪芬(2014)发现在三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在二线城市工作的毕业生。[7]吴亚娟(2010)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出影响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主要因子为“单位内部因子”“个体发展因子”“外显所得因子”,三者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8]刘奎颖等(2010)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职业发展前景、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作为相对稳定地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因素。[9]代宝霞(2015)选取了工作报酬、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3 个指标评价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得出毕业生对当前的工作满意度总体较高。[10]李斌(2009)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指标主要有:专业的对口性、工作的稳定性、劳动关系的和谐性、就业发展前景、福利和社会保障。[11]
(二)个体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就业者个体人口学特征、人力资本特征以及某些心理行为特征均对其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人口学特征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魏昶(2015)认为在福利待遇方面,男性的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女性。[12]赖雪芬(2014)发现女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满意度高于男性,已婚毕业生相对未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更高。[13]岳昌君(2013)的研究结论是汉族、男性、较高学历、较好学业成绩、中共党员、获得更多证书、学生干部以及来自东中部高校的毕业生具有更高就业满意度。[14]刘雪莲(2007)则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与其性别和专业显著相关,与生源地关系不显著。[15]支磊(2013)研究民族高校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发现,民族高校应届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总体不高。[16]
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中被较多关注的有专业类别、学校层次、学历层次、学业成绩以及就业能力等。赖雪芬(2014)的研究揭示,文史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高于理工类专业的;专业对口程度越高,满意度越高。[17]高耀等(2012)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学校层次、学历层次、专业类别以及学业成绩等人力资本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初次就业的满意度。[18]邢朝霞(2013)的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且专业成绩较好,求职前期准备较充分的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福利、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更满意。[19]冯虹(2014)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呈正向关系。[20]
(三)环境因素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生的家庭社会资本、高校的就业服务以及政府的就业政策等方面。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存在不同的研究结论。郑茂雄(2012)、冉云芳(2014)等研究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显著。[21][22]涂晓明(2007)、刘雪莲(2007)等则认为越是凭借家庭社会关系获得的工作,大学毕业生越难达到较高的就业满意度,因为这是非自主性就业。[23][24]杨容(2003)对重庆五所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择业满意度和择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多数毕业生对自己选择的工作较为满意,最满意的方面是“自我价值的实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