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
(一)地区间收入差距对就业流动的影响
在地区间收入差距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较早的研究中,Harris 和Todaro 在20 世纪70 年代通过建立“现代劳动力流动”理论将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归纳为迁入地和迁出地收入差距的刺激作用。例如,这些刺激体现在地区间的薪酬水平差距和流动的劳动力在迁入地预期更有可能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等。[19]
Borjas 在20 世纪90 年代研究发现,劳动力的流动不只是受到迁入地的薪酬水平的影响,也可能会因为不同地区之间劳动技能水平的差异,学习技能。[20]罗守贵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高校毕业生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能获得较高收入。[21]
何淑云等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对地区的选择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收入高低、待遇好坏;以“轻松稳定”“劳动条件好”“待遇优越”的岗位作为自己选择单位和衡量的标准。[22]
蔡昉对比了当地农民与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发现其比例对农民的劳动力流动有显著影响。当地的农村居民平均收入越高,劳动力流动的比例越小,当地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收入差距越大,越容易流动。[23]
岳昌君使用2009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跨区域流动的去向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以从中西部内陆省份到东部沿海省份为主要方向,其中经济收入因素是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动的主要原因。[24]
Zhang K H,Song Shunfeng 对劳动力的省际与省内流动进行了时序和截面数据分析,发现在省内和省际流动的劳动力中,收入差距是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因素。并指出,如果有方法减少这种收入差距将可以有效地控制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城市转移,为中西部留下更多的人力资源。[25]
Zhu Nong 通过对劳动力流动前与流动后的收入差回归分析发现,城乡的收入差距是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动力。[26]学者肖严华通过研究得出了与之相同的结论,并且指出劳动力流动呈现从农村到城市、中西部到东部的趋势,其中城乡差距的扩大是主要推手。[27]
林毅夫利用2004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对劳动力流动的内部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地区间的收入水平对劳动力的流动呈显著相关,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劳动力流动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反应显著提高。[28]
(二)区域发展水平对就业流动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马莉萍、岳昌君等通过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数据研究发现,就业地经济发展水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具有显著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动不仅仅是“孔雀东南飞”的单一形式,中西部地区内部的跨省流动比例也很高,只要就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迁出地优越,就有可能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这种流动的好处还在于邻省之间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可以保持一致,可以看出就业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主要原因。[29]
马莉萍站在全国高校布局的视角上研究发现,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比率高达90%以上,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院校的本地毕业生留在就学地就业的比例相对较低,仍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到其他地区就业。[30]
杨云彦在早期就通过对劳动力流动的数据研究发现,劳动力的迁入地主要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同时计算得出迁入的劳动规模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关指数达到0.945,这表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力流动具有很强的牵引效应。[31]
卢珊等通过研究上海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动发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中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流动的城市中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全部在全国25名以内。[32]
从而不难看出,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是牵引高校毕业生流动的重要因素。佟文英指出,我国现存的东中西部地区间显著的经济发展差距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主要动力。劳动者一般倾向于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在我国表现为中西部内陆地区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流动。[33]
陆慧与李东使用苏北地区劳动力数据分析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均收入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对劳动力流动有阻力作用,即劳动力的人均收入越高、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越快,劳动力越不容易流动。[34]
(三)制度与政策因素对就业流动的影响
杜育红和孙志军将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划分为物理流动和工作流动。对于物理流动,主要是指劳动力的工作搜寻与其他因素导致劳动力地域之间迁移,劳动力工作流动主要指工作跳槽的迁移。在制度中对物理流动与工作流动影响最大的分别是户籍制度与人事制度。[35]
肖严华从社会保障制度分割不平均的实际情况出发,考察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社会保障方式和保障水平存在差异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社会保障费用上,将近两成的城市人口占了八成农村人口社会保障费用,这种不平均导致了地区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流动。[36]学者袁洪泉在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时发现,制度和政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比其他因素都要显著。[37]
(四)其他因素对就业流动的影响
在劳动经济学中,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为了追求更大的收益在不同地理区域或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一定能力或某种特质如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劳动者更容易发生流动。
赵耀辉对四川地区流动的劳动力进行调查,发现流出本地区的劳动力都存在共同的特点,如受教育程度较高、性别多为男性、在婚姻状况上处于未婚的劳动力更倾向于流动。[38]
许静娴在2007年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收益率进行测量,发现高校毕业生在流动前会主动衡量流动成本和流动收益,其中流动成本就是指流动过程中所花费的物质成本和精神成本,如交通费、中介费、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或远离家乡亲人和朋友所带来的额外损失等。流动收益主要指更好的工作环境与更高的薪酬收入,优越的城市、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与文化设施,外出培训的机会与更广阔的就业渠道。研究证明,拥有更好的文化资本的大学生更容易流动且流动过程中会获得更高的收益。[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