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关文献综述
(一)高校毕业生供需的界定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寻找工作时,就意味着他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所以,大学毕业生供给需求是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这不同于一般商品。因此,在界定大学毕业生的供求时,应该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定义。吴克明认为,大学毕业生需求是指在各种工资水平条件下,用人单位愿意雇佣的毕业生数量。但是,真正实现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用人单位既有雇佣意愿,也有雇佣能力,二者不可或缺。如果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没有雇佣欲望(表现为不需要引进大学毕业生)或没有雇佣能力(表现为不能满足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要求),就都不能形成现实的大学毕业生需求,而只是一种潜在的需求(吴克明,2005)[11]。
大学毕业生供给是指在各种工资水平下,大学毕业生愿意就业的数量。同样,吴克明认为,真正能够实现的大学毕业生供给也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大学毕业生既有就业意愿,也有就业能力,二者不可或缺。如果某高校毕业生没有就业愿望(表现为不接受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等条件)或没有就业能力(表现为就业能力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都不能形成现实的大学毕业生供给,这样就导致大学生失业(吴克明,2005)。
(二)劳动力供需结构性失衡原因的多层次分析
1.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国家的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巨大影响。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国有工业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在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带来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这些因素在2020 年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胡鞍钢,2007)[12]。据雷红预测,扩招的直接后果是:最近三年,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徘徊。若按平均就业率70%预测,大学生失业群体2006 年为124 万,2007 年为149 万,2008 年174 万,2009 年为197 万,2010 年为206 万人。根据她的预测,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832 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大学生失业群体达到850万。同时,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到1400万人左右,对高校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滞后,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雷红,2008)[13]。
2.从西部地区的中观层面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原因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从西部地区来看,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非常突出:从劳动需求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较少;城市化率较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弹性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有限。从劳动供给分析,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新增劳动力的压力相对较大;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待安置的失业人员规模庞大;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孙百才,2008)[14]。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的选择、就业机会的获得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陈成文,杨歌舞等,2008)[15]。蔡昉认为,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原因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目前,在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只占不到5%,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置是供给导向型的,许多专业培养的大学生并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在总量供不应求的条件下,也可能出现结构性供给过剩的现象(蔡昉,2003)[16]。
目前国内关注高等教育规模与劳动力市场的课题主要有: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在2003 年和2005 年分别做了两次大型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在2002 年做了一次大型调查。对于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脱节的原因,我国学者们分别从就业率、过度教育(李峰亮,2005);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郭蕾,2006);劳动力市场分割(赖德胜,2001);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与劳动力供求(王善迈,1997);劳动力市场不完善(黄敬宝,2007);高等学校与劳动力市场二者的衔接问题(鲍玉琴,2006);高速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带来中、高级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矛盾(胡鞍钢,2007);对大学毕业生有效需求的增长相对滞后,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突出(雷红,2008)等角度进行了探讨。
3.针对县域人才短缺的原因,学者们分别从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才支撑互动关系的理论(傅为忠,2007);人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度(李春平,2007);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需求的关系(刘卉,2007);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机会与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李大光,2008);运用SWOT工具分析了县域人才工作中的优势、劣势,预测了今后的人才需求(刘文辉,2009),建议构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左蕾蕾等,2010)。
(三)文献的简要总结
上述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探讨了我国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失衡的原因,不同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将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劳动力总量供给大于需求。第二类,劳动力供给需求失衡,原因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总的来看,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部分学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对于有关县域人力资源的研究主要通过人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产业调整与人才需求关系研究,探讨了县域人才总量、分布结构、素质、引进等问题。但是关于甘肃区域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相关研究非常少。基于此,课题组将运用供给和需求理论分析和探讨毕业生就业难与县域人才短缺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做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