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历史回顾

相对而言,我国就业指导的出现要稍晚于西方,大约在五四运动前后,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就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49 年以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统一分配等原因,大学生就业指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是被思想教育所代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业体制也由统一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开始复苏。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1916—1931 年的初步发展阶段、1931—1979 年的停滞阶段、1980—2002 年的逐渐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的相对成熟阶段。

(一)1916—1930年的初步发展阶段

国外的就业指导是由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并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被引入各大高校的,而我国最早开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国外的情况有着较大不同,我国最早提出就业指导概念并开展相关工作的是由高等教育界来完成的。

1916 年,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字寄梅,1883—1958)为指导学生选择职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并成立了相关机构,选派老师赴美国学习先进的就业指导理论。清华大学最初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包括了统计学生就业意愿、择业讲座,组织成功人士为学生进行择业指导等方面,并首次将心理测试应用于就业指导中,开创了中国就业指导的先河。清华大学于1923 年成立职业指导委员会,用以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此后,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一些学校纷纷效仿,一些社会团体和职业介绍机构开始陆续建立,这些都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黄炎培(1878—1965)从介绍西方国家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入手,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与社会情况,论证了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必要性,并通过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就业指导实践,取得了较大成绩。1919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刊《教育与职业》第15期,特辟“职业指导专号”。“专号”共计刊有7 篇有关职业指导方面的论文,分别阐述了职业指导的目的、内容、意义、作用以及实施方法等,并介绍了美国职业指导机构——波士顿职业局和波士顿大学职业指导科的概况。1920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设职业指导部,这一举措开创了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先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开始在我国生根发芽。1924 年,该社在上海、南京、济南、武汉等地举行了为期一周的职业指导活动。

1925 年5 月通过的《设立职业指导所及厉行职业指导案》规定了实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案,全国各高校开始纷纷设立职业指导部门。[9] 1927 年上海职业指导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为社会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的开始。1929 年,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就业指导方面实施了一些列的规章、办法,编写了相关资料,对学生就业予以指导。

由于社会的动荡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落后,加之研究高等教育方面和就业指导方面的人才欠缺,我国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这一阶段仅局限于此,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扶持和发展。

(二)1931—1979年的停滞阶段

在我国就业指导的发展过程中,从20 世纪30 年代到70 年代基本处于停滞阶段,但停滞的原因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20世纪30年代,正是我国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阶段,内忧外患的局面导致全国并没有深入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研究,也没有提出过具体的实施措施,就业指导的发展彻底中断。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劳动力采取“统包统分”的办法。高校毕业生就业执行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几乎没有互相选择的权利。在这样的情形下,就业指导工作一度停滞,代之而行的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直到70 年代末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之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并没有用武之地,于是出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停滞阶段。

(三)1980—2002年的起步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很大转变,大学生统包统分的就业体制被打破,开始试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我国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1985 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改革教育体制的规定》,把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提上了日程,对大学生就业首次提出了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毕业生的分配制度,这就是所说的“供需见面”。清华大学等高校率先减少了统一分配计划的份额,用“供需见面”的方式落实毕业生分配计划,加强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也应运而生。1983 年底,原国家教委创办了《毕业就业指导报》,并开始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有益探索。1986 年深圳大学率先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编发《就业指导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始普及到各个高校。1988 年,国家教委学生司出版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1989 年,国务院批转《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方案》,明确指出“学生毕业后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遵循有关规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职业”。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10]1993年,国家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改革后毕业生的就业方法做出了明确表述。而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保证就业制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11]1991年2月,国家教委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3 创办《中国大学生就业》刊物,并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专业委员会,研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指导理论及工作的开展,并多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方高校逐步建立起就业指导机构并开展工作改革,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1994年起,国家教委每年举办就业指导人员和任课教师培训班。1995 年国家教委发出通知,要求把就业指导列入正式的教育教学计划,各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选修课,并于当年组织编写出版了统编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1996 年国家教委正式发文要求各高校成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1997 年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并颁布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对大学就业指导工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四)2003年至今的逐渐发展阶段

2003 年以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始逐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手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和改革也开始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就此蓬勃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