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辅导与生涯教育

二、生涯辅导与生涯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改革迅猛发展,社会变迁加速,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个体面临社会的巨大冲击,个人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大幅扩大,员工开始横向变动和不断的职业变更,更换职业已经成为常事。一方面,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内等级升迁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涯不再像过去按比较固定的路线和方向发展,员工的生涯在生涯成功的标准、心理契约、职业流动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个体一生只从事某种固定职业的传统模式被打破,员工从关注自己就业保障转变为关注自身的可就业力。作为个体而言,个体工作目的发生转变,工作已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与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成为生活意义的所在。对于个体而言,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个体差异被逐渐认识与接纳,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得到充分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站在自我的角度审视职业与自身潜能的可能关联,追求自我价值寻求生涯之道。作为组织而言,个体潜能的发挥和职业生涯的成功,最终都将回馈到组织当中,实现组织与个体的双赢。从雇佣关系上看,以个体工作和组织回报为基础的交易型心理契约,已然转变为以组织成功和员工职业成功为基础的发展性心理契约。

(一)生涯理论

生涯理论融合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国内外学者曾站在不同研究角度对生涯进行界定。职业生涯通常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个体一生中与工作有关的体验和经历。就职业生涯本身而言,其重要的因素仍然是“工作或职业”。广义的职业生涯还包括了个人的生活形态,如感情、婚姻、休闲以及人际关系等。国内学者南海和李金碧(2006)认为广义的生涯,是社会个体在其生命活动时空中所经历的以接受教育(培训)与职业转换为主轴的一切活动的总和。Super(1976)认为,生涯为“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的有报酬和无报酬职位的总和,甚至包含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2]这一生涯界定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Arthur(1984)认为职业生涯是个体在人生中所连续经历的工作历程,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全部生活的总体。近些年,生涯理论在我们国内得到长足的发展,台湾学者邱美华、董华欣认为:“生涯应统摄工作、家庭、爱情、休闲、健康等层面,可视为个人整体谋生活动和生涯形态综合体,亦即人生发展的整体历程”。“生涯”概念在时间概念和内容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个体的生涯是贯穿其一生,包含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教育、培训、职业、生活、事业或家庭以及一切人际关系的综合。

根据研究理论的不同,有学者将职业生涯划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还有一些学者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传统职业生涯、无边界职业生涯和易变性职业生涯;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生涯可被理解为主体建构而成(Savicks,2005),生涯也被分为主观职业生涯和客观职业生涯,生涯是建立在个体独特的心理体验及文化、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等基础上的,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的产物。正如美国学者Greenhaus等所说的“仅凭客观经历来考察客观事件,并不能提供一种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全面、丰富的理解;同样地,完全依靠主观感受和价值观,也不能对某一职业生涯的复杂性做出公正的评判”(王伟译,2006)。主观生涯和客观生涯共同构成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础。

程社明(1995)在综合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职业生涯就是指以心理开发、生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总的来说,个体生涯是以职业为核心的发展状态,注重个体潜能的开发。生涯发展具有独特的个体性,个体生涯发展可能有相似的生涯经历,但是个体生涯发展又具有其独特性,这是由于每个个体内在潜能存在差异,在其生涯发展中会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生涯发展又具有整合性,它贯穿个体的一生,包含各种与职业角色有关的经历,职业前、职业中和离职后一系列与社会职业角色有关的活动内容。学者们在生涯理论的发展与变迁中,试图使人们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激发自身潜能,寻觅最佳定位,整合一生的多种角色,在生活与工作中获得成功,彰显个体独特的存在意义与价值(黄天中,1995)。

(二)生涯辅导

生涯辅导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中得到认可,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生涯教育体系,这对提高我国大学就业指导质量,实现对学生的全程生涯规划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生涯辅导的出现是就业指导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借助于人们对职业指导的理性反思和实践体悟,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目的而不是实现职业需要的手段,以此体现其内涵和外延。

对于生涯辅导(Career Counseling)的概念,冯观富认为它是协助个人建立并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然后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选择和生活方式,达到个人生涯发展目标,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3]

美国也理学家Arnett J.J(2002)提出了在18~25 岁之间为成人初显期的发展理论,认为这个阶段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征,即个体自我同一性的探索与不稳定,个体自我关注为成年阶段做准备,是一个存在各种可能的时期。Levinson(1978)认为成年早期(17~22 岁)是个体从青春期进入成人世界的转折,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将自己从父母的资助和权威中分离出来,形成自己在成年世界中的图景来引导自己的决策。Havighurst(1948)认为,开始从事一种职业,履行公民责任是成年早期的重要任务。

可以看出,生涯辅导以自我了解、自我接受及自我发展为主,它从未来和发展的角度将职业辅导贯穿于人的一生,并把职业发展看作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发展过程。同时,生涯辅导注重辅导的探索功能,强调个人生涯知识、技能观念的培养与发展,帮助个体达到生涯成熟的目标,注重辅导和教育的结合。[4]

(三)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署长马连(Sidney P.Marland,Jr.)于1973 年提出,他认为“生涯教育是为全民而非指针对某些人的教育,是从义务教育开始,延伸至高等教育乃至继续教育的整个过程。生涯教育是为下一代在心理上、职业上及社会上的平衡、成熟与发展,使每个国民成为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及自觉有用的人。”

因此,生涯教育着眼于教育对象的整个人生发展,强调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与管理的能力、人际交往与处事能力等,从而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个体的最大价值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生涯教育开展成效卓著,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

大学阶段正值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个体进入职场和社会前的准备期,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生涯辅导和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引导其成长成才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