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毕业生“选择性失业”

二、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毕业生“选择性失业”

从人们选择上大学的期望动机来看: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一是物质利益动机,其二是精神消费动机。从物质利益动机方面来看,是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为了在未来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也就是说,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学生群体历来是社会上学历较高的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几年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都比较理想,特别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这样,往往会产生一种思维惯性,导致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比较高,都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个社会地位、收入等方面都比较高的职位,所以就业的期望均衡点比较高。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依然很高。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一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据相关研究显示: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与我国大学生就业预期收入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达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家10%左右。大学生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也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尽管有学者认为,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是化解就业难题的“一剂良药”,但现实并非如此,对学生来说并不认同。事实上,尽管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但是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并没有大众化。在农村,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所有费用相对于现在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来说是还是比较高的,一家人砸锅卖铁、节衣缩食,供养孩子上大学的例子并不少见。从精神期望值来看,家长们竭尽全力供孩子上大学主要还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人们心目中上大学是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途径。对毕业生而言,留在城市工作,成为城里人能够给家人带来荣耀;而回到农村则会被人看成是没本事,被人瞧不起。因此,在城市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成功的标志。这种家庭的期望与自我的期盼都让毕业生对城市拥有一份异常复杂的情绪,他们也许很难适应残酷的竞争环境,但却不得不留在城市里等待机会。在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下,毕业生的投资收益和价值取向只有在城市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他们对收入和未来发展的期望值过高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