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主要结论

六、主要结论

通过对2007—2013年甘肃省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状况的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可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一)未就业本专科生

从学历构成来看,在2007至2012年,具有本科学历的未就业毕业生占当年未落实工作人数比例分别是:62.7%、69.5%、65.9%、73.3%、98.3%,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013 年下降到40.7%;而专科生的比例规律却不明显,除了2010年数据空缺以外,2007 年至2012 年,比例分别为:26.9%、15.6%、23.7%、1.7%,2013年所占比例最高为52.6%。

从性别构成来看,2007 年未就业本专科生男生与女生百分比例相差并不大,女生比例52.9%,男生比例为47.1%,只有5.8%;2008 年女生比例为54.4%,男生比例45.6%,相差8.8%;2009 年相差女生男生比例分别为:59.7%和40.3%,相差19.4%;2010 年女生男生比例分别为:57.0%与43.0%,相差14.0%;2012 年女生比例为56.7%,男生比例为43.3%,比例相差13.4%;2013年男生所占比例比女生多,男生比例为62.5%,女生比例为37.5%,相差25.0%。2013 年男女生未就业人数相差比例最高,相比之下,男生就业情况好于女生。

从所学专业来看,2008 年未就业本专科生从专业构成分布来看,文学占35.2%,是未就业本专科生最多的专业,其次分别为理学24.7%、管理学10.5%。2009 年未就业本专科生最多的专业是文学22.0%和理学22.1%,其次为管理学15.4%和教育学14.4%。2010 年未就业本专科生专业构成文学占39.6%,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管理学14.1%、理学12.9%。2013年未就业大学生专业构成工学专业占18.4%,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教育学17.4%、文学16.1%。

从家庭所在地来看,2007年至2013年家庭所在地位于农村的未就业本专科生所占比例最大,比例分别为:63.3%、63.8%、63.8%、60.5%、72.8%、45.2%,最高为2012年达到了72.8%;家庭所在地位于直辖市的未就业本专科生所占比例最小,自2007 年起至2013 年,位于直辖市未就业本专科生比例分别为:2.5%、2.6%、3.0%、1.7%、2.1%、4.1%。其他城市中未就业本专科生比例分别为:24.6%、23.4%、23.0%、28.0%、18.1%、36.5%。位于省会城市的未就业本专科生比例也较少,2007 年至2013 年,比例分别为:9.6%、10.2%、10.2%、9.8%、7.0%、14.1%。

从未就业本专科生自身认为的不利因素来看,2007 届毕业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排名前三位的是:学校知名度低比例占59.2%、没有社会关系占45.5%、专业冷门占40.9%;2008 届毕业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排名前三位的是:学校知名度低占60.6%、没有社会关系占48.6%、实践能力较低比例占36.9%;2009届毕业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前三位为:学校知名度低占54.5%、没有社会关系占49.0%、实践能力较低占41.3%;2010届毕业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前三位为:没有社会关系占49.0%、学校知名度低占48.2%、专业冷门或者实践能力较低都占37.0%;2012年毕业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前三位为:学校知名度低占54.9%、专业冷门占45.0%、没有社会关系占44.9%;2013年毕业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前三位为:没有社会关系占47.2%、学校知名度低占42.4%、专业冷门占40.2%。由此可以看出,毕业大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大体为以下四种:学校知名度低、专业冷门、没有社会关系、实践能力较低。

(二)未就业研究生

从学历构成看,2007年至2009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未就业人数占当年未落实工作人数比例分别是:10.4%、14.9%、10.4%属于基本持平的状态,2010 年有所上升,达到26.7%,由于2012年没有具体调查数据,2013年比例由2010年的26.7%下降到6.7%。

从男女生性别比例看,除了2013年女生比例45.0%,男生比例占55.0%,相差10%以外,未就业研究生男生与女生百分比例相差并不大。2007年女生与男生比例分别为:49.2%和50.8%,相差1.6%;2008年女生比例50.3%,男生比例为49.7%,相差0.6%;2009 年女生与男生比例各为:52.8%与47.2%,相差5.6%;2010年男女生性别比例相差仅为0.4%,女生比例为50.2%,男生比例为49.8%。

从所学专业来看,2008 年未就业研究生专业构成中医学占20.8%,是专业中占比最大的,其次分别为工学18.8%、法学16.4%。2009年未就业研究生专业构成里理学占36.2%,其次为教育学、工学、管理学。2010 年未就业研究生专业构成中文学占20.1%,占比最大,其次分别为理学、法学。2013 年未就业研究生专业构成中工学占20.6%,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理学、法学。

从家庭所在地看,2007 年家庭所在地位于其他城市的未就业研究生所占比例最大,比例为42.5%,其次为农村地区的,比例为41.7%,家庭所在地位于直辖市的未就业研究生比例最小,仅为2%;2008 年与2009 年家庭所在地位于农村的未就业研究生所占比例最大,比例分别为47.7%、50.2%,其次为其他城市的,比例分别为34%、36.4%,家庭所在地位于直辖市的未就业研究生比例最小,比例分别为2%、0.9%;2010 年家庭所在地位于其他城市的未就业研究生所占比例最大,比例为41.4%,其次为农村地区的,比例为41%,家庭所在地位于直辖市的未就业研究生比例最小,为4.5%;2013年家庭所在地处其他城市的未就业研究生所占比例最大,比例为48.6%,其次为农村地区的,比例为27.3%,家庭所在地处直辖市的未就业研究生比例最小,为3.8%。

从未就业研究生自身所认为的不利因素看,2007 年毕业研究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前三位为:学校知名度低占比例为54.4%、没有社会关系占49.2%、专业冷门占45.6%;2008 年毕业研究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前三位为:没有社会关系占58.8%、学校知名度低占51.4%、专业冷门占41.6%;2009年毕业研究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前三位为:没有社会关系占比例为62.1%、学校知名度低占53.7%、专业冷门占43.2%;2010年毕业研究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前三位为:没有社会关系占54.8%、专业冷门占51.2%、学校知名度低占46.4%;2013年毕业研究生认为就业不利因素前三位为:没有社会关系占56.1%、学校知名度低占52.9%、专业冷门占46.6%。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研究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大体为以下三种:学校知名度低、专业冷门、没有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