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程设置的结构性缺陷导致毕业生失业

四、大学生课程设置的结构性缺陷导致毕业生失业

(一)课程设置单一,毕业生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片面的专业教育表现为单一的学科类教育,由于学科与学科的分离,使培养的学生在知识构成上具有局限性,因此,这种片面的全程教育突出表现在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分离,培养的人才专业较强,综合素质较弱(王春英等,2001)。在与毕业生的访谈中,他们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所学课程或多或少存在知识信息量小,体系单薄等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大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和专业是否对口没有特别的要求,他们认为工作和专业可以有一定相关性,不一定对口。而受计划模式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课程的设置缺乏明显特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对口”与“适应”,单一课程多,缺乏变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二)实践性课程比较薄弱,毕业生能力方面的缺陷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毕业生认为对就业的不利因素除了学校知名度低和专业冷门,实践能力较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2008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一方面,毕业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与实践相脱离,在就业中不实用。另一方面,对学校安排的教育实习,41.1%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于教育实习不满意的原因,31.1%的毕业生认为不能深入基层,与实际工作脱节;30.7%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的时间太短;28.9%的认为是教师的指导不够;4.2%的毕业生认为是自身因素不能很好地胜任实习工作;5.0%是由于其他原因。

(三)职业指导课程开设太晚,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不畅

甘肃省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普遍较晚,2013 年的调查数据显示,63%的毕业生认为从大二或大三开始接受职业指导是最合适的。但是,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开设时间在大四,例如,某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在大四第二期,但是部分用人单位在大四第一学期就已开始校招。

就业信息来源不畅也导致一些毕业生错失就业机会。2008 年的调查数据发现,虽然大部分毕业生表示愿意参与大学生就业“西部计划”(占75.4%),但仍有60.4%的学生表示并不了解“西部计划”的具体内容内容。在访谈中,一些毕业生尽管听说过西部农村支教计划,但是对支教的具体要求和流程等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