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系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系

一般根据组织行为学意义上的环境分析来讲,以组织界线(系统边界)来划分,可以把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或称为工作(具体)环境和社会(一般)环境。这里我们借鉴管理学的思想,将社会资本看作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的产物,与其相关的内外部影响要素均被看成是环境要素。

按照普遍经济规律,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速和就业率成正比,我国经济过去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就业率,尤其和一些发达国家接近两位数的失业率相比,我国4%左右的失业率还是相当难得。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的压力可能会慢慢浮出水面,按照奥肯法则的描述,一个国家的实际GDP如果相对潜在GDP下降1%,失业率就会上升0.5%。

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5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 万亿元,增长6.9%,城镇新增就业1312 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从过去几年看, 2012 年城镇新增就业1266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2013 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2014 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9%。中国经济过去一直保持较低的失业率,主要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旦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是否还能保持较低水平将形成挑战。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大批农民工纷纷提前返乡,一度给当时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通常而言,如果一个经济体可以保持8%左右的增速,基本上不用考虑就业问题,但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速如果跌破8%,就业就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国务院印发《“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共计5000 万人以上,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带动1000万人脱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0%以上,工资收入合理增长。对于目标“城镇新增就业共计5000万人以上,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大致对应着每年新增就业1000万人,如果仅以新增外出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数量来看,每年的数量已经超过13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