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就业指导与学生就业指导

(一)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也叫作“职业指导”或“职业辅导”。指对劳动者的求职、择业和职业适应进行指导,帮助其获得和适应符合自己职业的各种服务和指导,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掌握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服务活动。在我国,就业指导还应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

就业指导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英美国家叫“职业指导”或“生计指导”,苏联称为“职业定向教育”,日本称为“出路指导”。从就业指导的内涵来看,各国的解释不尽相同,苏联认为职业指导是社会过程,由职业信息服务、职业咨询服务、人员选择和职业适应四个部分组成。我国台湾学者认为职业指导“不独使受指导者知业并适于何业,且设法为之预备,助其入业,使其安于其业,乐于其业”; 万一“入业后不适宜,更当设法使之迁业,务得安居乐业之所”。 而《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方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美国职业指导协会将其解释为“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是为就业做准备的过程,也是在任职中求得发展的过程”,这种解释把职业指导看作一种长期的过程,而非临时性措施。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概念是在就业指导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一种广义的就业指导,它是我国各高校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专业特点、综合实力、培养目标、教学特点等情况,以在校生及毕业生为特定对象开展的职业指导理论、就业制度与政策、就业形势与市场、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选择、择业技能技巧、职业测评、职业定向、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指导活动。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被界定为:“是为了帮助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毕业生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是大学毕业生,无论从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角度,均有必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中指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能否在毕业后顺利就业及以后的发展和提高,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