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定义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定义

从研究目的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不同,可以将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定义分为两类:整体型定义和构面型定义。

(一)整体型定义

整体型定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是指大学毕业生对就业过程或现状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情感评价。侯德伟等(2011)认为就业满意度是大学毕业生对其自身的就业过程和结果的心理感受,是一种愉悦感,是大学生对于职业的期望、认知和实际就业后的一种主观上的“满意”或“不满意”结果。[1]岳昌军(2013)认为就业满意度一般是指求职者在工作找寻过程中感知的就业质量的高低,它取决于求职者的感知与就业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可以归纳为公式: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大学生就业实际感知-大学生就业期望。[2]吴亚娟(2010)定义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是毕业生对于就业状况的实际感受,是毕业生综合各种因素之后的总体看法。[3]

(二)构面型定义

构面型定义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是大学毕业生对有关就业各个构面的情感反应。邢朝霞等(2013)认为就业满意度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4]张建奇(2001)认为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主要是指工作单位的收入、福利、所在地及知名度等是否符合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作的性质是否适合自己的个性并有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等。[5]

两种类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定义各有优缺点,整体型定义简明地反映了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满意度,但无法揭示毕业生对就业各个构面的满意程度,构面型定义弥补了前者的不足,详细展现就业者对择业及就业的不同方面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也更利于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对策。

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不仅影响着学业成绩,同时也影响着就业预期和未来的职业回报,可以说,大学生的专业满意度与就业观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