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当前就业问题的当务之急是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在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在就业群体中,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就业难相当严重。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虽然中国高校不断扩招,在校人数居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公民受高等教育程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5年中国每10万人中拥有的大学生人数为2524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达到了40%,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在2012年,美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94.28%,英国为61.88%,俄罗斯为76.14%,日本为61.46%,韩国为98.38%,阿根廷为80.31%。[5]另一方面,高校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造成高校“输出人才”与用人单位“使用人才”的标准不能很好衔接,造成了毕业生胜任不了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理想人才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
1.就业区域结构性矛盾
人才流向的非对称,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东部地区领先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要比西部内陆地区在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上都有显著优势。这直接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资源分布的地区不均衡,即东部发达地区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职位报酬,更容易吸引人才,成为高端人才大量涌入的地区。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地区选择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发达地区出现就业扎堆现象,有很多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地区难以实现有效就业,这些地区出现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环境艰苦和收入待遇相对偏低,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到边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造成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即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越是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岗位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东部发达地区与较大城市的毕业生相对集中,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从区域结构看,随着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地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结构性失衡现象会逐渐显现,呈现出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岗位与专业之间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会日渐突出。
2.人才供需矛盾
从行业专业结构看,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比如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电子、机械设计与制造等就业形势相对乐观,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专业(如英语、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等)前景堪忧。从甘肃省属本科高校的就业情况来看,近年来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也是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比较紧密的工科专业,如自动化、土木工程、机械制造等(表1.1.2)。麦可思2011 年发布的红黄牌专业目录也说明了上述问题(表1.1.3)。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原因是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滞后性且专业重复设置现象较为突出,致使毕业生的学科专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从能力素养结构看,目前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教学内容方法、学生能力训练等方面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部分用人单位反映,高校有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就业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毕业生就业观念看,部分学生就业期望与现实需求仍然有较大差距。高校毕业生还面临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不适应市场需求,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择业倾向与就业期望和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状况对接不畅等困难和问题,导致用人单位“招聘难”和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十分突出。
表1.1.2 2011—2015年甘肃省属本科高校就业率较高专业

表1.1.3 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牌”本科专业

资料来源:麦可思,中国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其中,红牌专业指失业量交大、就业率与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的前10个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黄牌专业指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与薪资较低的专业。其中有“※”标注的是甘肃省普通高等院校设置的布点前十位的热门本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