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高校的应对之策
(一)积极宣传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县域基层就业
目前,只要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不改变,大学毕业生拥挤在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局面就不可能完全扭转。因此,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大学生去西部农村就业,虽然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启动,但在宣传上还应继续总结经验,加大执行的力度。2008 年的数据显示,虽然大部分毕业生表示愿意参与大学生就业西部计划,但有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并不了解这一内容,虽然甘肃地处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却不太了解“西部计划”。这说明西部高校及就业指导部门对西部就业的相关政策宣传解释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作用。目前,高等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职业需求信息。
(二)重视大学生的教育实习,提高毕业生在县域基层工作的适应能力
劳动力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对于毕业生的教育实习,要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训练体系,把大学的课堂向有伙伴关系的县域基层延伸,为毕业生提供在基层见习、实习的机会,把基层看作是教育研究的实验室和进一步丰富发展教育理论的发源地,让每个毕业生在4 年中能经过多次这种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尽可能多的为他们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实践环境。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的贴近农村实际的需要,增加课程的应用性与实用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毕业生能顺利就业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三)尽早进行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做好县域基层工作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指导大学毕业生择业不应当等到毕业前才开始准备,而是应该将其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高校应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大学生从进入高校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考虑自己未来工作的地点和想要从事的职业,并帮助他们针对目标逐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