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校毕业生的跨地区就业流动

一、甘肃省高校毕业生的跨地区就业流动

(一)就业分布

首先从各地区生源的签约率可以看出(如表4.3.1 所示),2007、2013 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本专科毕业生签约率中,西部的签约率都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从研究生样本来看,除2008年外,东、中、西部的研究生签约率差别不大,趋于平均,只有2009年西部生源的研究生签约率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表4.3.1 部分生源地毕业生签约率(%)

从历年确定单位的毕业生按照生源地分布分析(如表4.3.2 所示),西部地区生源所占的比例最高,2007 年西部生源的本专科毕业生占78.7%,2013 年西部生源本专科生占85.7%;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3年西部生源毕业研究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3.7%、42.0%、49.7%、48.4%、48.0%,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生源毕业生所占比例,这与甘肃省高校的招生范围有关,甘肃省高校主要面对西部地区招生,毕业生西部地区生源人数比例最高,因而确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比例也相对较高。

表4.3.2 落实单位毕业生的生源地分布

如表4.3.3所示,从确定单位的本专科毕业生分布来看,在西部就业的比例相比于其他两个地区要高,这是因为甘肃高校主要以甘肃及周边省份生源为主,毕业生基数较大,所以在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也较多。从时间上来看,本专科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007 年为56.7%,到2013 年达到74.1%,升幅30.7%。本专科生在东部和中部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东部从2007 年的22.1%下降到2013 年的15.3%,中部从2007 年的21.1%下降到2013年的10.6%,可以看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本专科生愿意在西部地区工作

从研究生确定单位的分布可以看出(表4.3.3),西部地区大于其他两类地区,这与本专科的对比结果相同。从时间上看,2007 年研究生在西部确定工作的比例达到了最高51.4%,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比例逐年上升,到2010 年研究生在东、中、西部工作的比例基本持平,分别达到36.1%、31.9%、31.9%。随后西部地区呈上升趋势,2013 年达到48.7%,升幅52.7%。中部地区下降到18.7%。可以看出甘肃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经历了一个外流过后回流的过程。

表4.3.3 落实单位毕业生就业地分布

从西部地区人才流失角度来看,除了2013年研究生就业分布比例高出生源地分布比例0.7个百分点外,在任何一个调查年份,生源地分布比例都高于就业地分布比例。而东部地区的情况恰恰相反,每个调查年份的生源地分布比例都低于就业地分布比例。由此看来,东部地区属于人才净流入区域,西部地区属于人才净流失区域。

(二)两类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

两类毕业生的就业流动,即西部生源流动到其他地区的毕业生和其他地区生源流动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由于本数据包的采集以甘肃高校为主,因此生源地和就业地为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大多数在甘肃省,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下面将在时间上对比西部生源和非西部生源的就业流动现状。从表4.3.4 可以看出,按照生源地划分,西部生源流出西部地区的人数一直大于外地生源流入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这使得西部地区的人才出现“顺差”,但差额在逐年下降。西部生源本专科毕业生流出与外地生源流入的差额在2007 年为188,到2013 年下降到132,差额比从2010 年的21.1%下降到2013 年9.8%。相对研究生而言,2007 年的差额为24,到2013 年下降到2,说明更多的研究生选择留在西部工作。西部生源一直是西部发展的主力军,但数据表明,西部地区是人才高流失地区,这对地方经济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表4.3.4 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流动比较

从表4.3.5可以看出两类毕业生的流动比例,2007年西部生源的本专科毕业生流动到西部以外就业的比例为32.3%,大于非西部的本专科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到2013 年这个比例下降到13.7%,小于当年非西部生源大学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西部生源研究生在西部地区以外工作的比例在时间顺序上呈现波动,2007—2010 年呈现上升趋势,在2013 年下降到19.1%,相对于2010 年的峰值39.3%下降了20.2 个百分点。非西部生源的毕业研究生在西部工作的比例在2007—2010年呈下降趋势,在2013年有所回升。总的来看,西部生源的研究生在外地就业的比例大于非西部生源研究生在西部就业的比例。

表4.3.5 高校毕业生的流动状况比较(%)

表4.3.6可以看出确定单位的西部生源毕业生在其他地区工作的比例和非西部生源毕业生在西部工作的比例。2007 年西部生源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东部和中部就业的比例差距不大,仅0.3 和1.8。西部生源的本专科生在东部和中部就业的比例在2013年缩小至8.1%、5.6%。西部生源研究生在东部和中部就业的占比差距随着年份的增长逐步扩大,在东部工作的比例不断增长,到2010年达到峰值22.6%。随后2013 年回落至12.9%,总体来看,在其他地区就业的西部生源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在东部地区就业。

表4.3.6 落实单位的西部生源毕业生在其他地区工作的比例(%)

从落实单位的非西部生源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比例来看(表4.3.7),除2009年以外,中部地区生源的毕业生占比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毕业生,这说明中部地区毕业生比东部地区毕业生更愿意留在西部工作。在西部工作的非西部生源2007 届本专科毕业生中,来自东部地区的占16.3%,来自中部的占21.6%,到2013 年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21.5%、27.1%。可以看出东部生源的本专科生在西部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西部地区对东部生源毕业生吸引力逐年增强。从研究生可以看出,2007 年在西部工作的东部生源毕业研究生比例为17.6%,中部生源研究生为25.0%,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占比逐渐下降,到2010年比例分别达到11.3%、16.4%,在2013年又有轻微的上涨。

东、中、西部生源地毕业生流动到各个地区工作的人数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毕业生的流动情况。从表4.3.8可以看出,本专科毕业生中,东部生源地的人数从2007 年296 人下降到2013 年的217 人,但该生源在西部就业的人数比例却从2007 年的5.1%上升到2013 年的6.5%。中部生源地人数从2007 年的259 人扩大到2013 年的416 人,但在西部工作的比例却从2007 年的8.1%下降到2013 年的7.7%。西部生源在西部工作的比例相对于其他地区最高,从2007 年的15.3%上升到2013 年的26.6%。在毕业研究生中,东部生源在西部工作的比例呈现波动趋势,但在西部工作的东部生源比例却呈上升态势。中部生源中在西部工作的毕业研究生在2007—2009 年一直呈下降趋势,到2009 年下降到最低点2.6%,随后到2013年上升到8.9%。从东部生源和中部生源在西部工作的变化中可以发现,在2010年以后,虽然生源总数有所减少,但在西部工作的比例却不断上升。

表4.3.7 落实单位的非西部生源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比例(%)

表4.3.8 不同生源地毕业生流动到不同就业地落实工作人数占该地区全部生源的比例

本章关注的毕业生流动为前期流动、后期流动,即西部生源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以外的地区就业、非西部地区生源的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对于后期流动(见表4.3.9),西部生源毕业生向西部地区以外流动的过程中,2007 年本专科生流动到东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比例为50.4%,到2013 年上升到59.1%,相对于中部地区较高。西部生源地研究生向西部地区以外流动中,流动到东部地区的比例普遍偏高,只有2008 年低于中部地区3 个百分点,并且随着年份的增长,东部和西部比例的差距不断扩大,到2013年达到峰值。

表4.3.9 西部地区生源地毕业生向西部地区以外流动的情况

表4.3.10 是非西部生源毕业生在西部就业的流动轨迹,2007 届非西部生源本专科生中,东部生源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人数远高于中部生源毕业生,比例相差77.8%。到2013 年东部生源在西部工作的毕业生急剧下降到30.4%,中部生源上升至69.6%。在研究生的流动中,除2009 年以外,都是中部生源的毕业生人数比例高于东部生源毕业生,说明中部生源的研究生更倾向选择在西部地区就业。这一现象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的“邻里效应”,即毕业生选择离生源地更近的地区就业;关于2009年之所以会出现东部生源毕业生人数高于中部地区毕业生人数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加大,促使更多的东部地区毕业研究生流动到西部地区就业。

表4.3.10 非西部生源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流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