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毕业生在工作搜寻中投射给招聘单位的一种个人价值的信号,这种信号包括毕业生的学历、毕业院校类别。学历和院校类别都属于学生对教育投资收益后的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会因为学校和学生存在差异。对于毕业生来说,获得这种文化资本——毕业证书,它代表的一种文化符号在毕业生找工作中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收益最终体现在接受教育后能创造的价值,所以毕业生的流动决策中直接指向的就是地区和职业的选择。因此毕业生在人力资本上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就业流动,以下将就毕业生人力资本对其流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学历
学历是毕业生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在自由竞争的劳动市场的筛选理论下,学历被当作招聘单位考察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标准,同时也是毕业生自我推销的个人品牌。虽然学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货真价实,同等学力的人能力也存在高下,但用人单位直接面对求职者时,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毕业生的能力,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甄别求职者学历,这就造成高学历求职者相对于低学历求职者有更多就业机会。
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流动情况可以看出(见表4.4.21),留在甘肃就业的毕业生以低学历为主,其中专科占该学历毕业生总数的57.6%,本科占该学历的44.4%,研究生最少,仅占31.1%。在流动毕业生中,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最多,占全体研究生学历毕业生的68.9%,其中去东部的研究生最多。
表4.4.21 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流动分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学历越高流动越容易,且研究生以下学历倾向于流动到甘肃以外的西部其他省份就业,研究生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更倾向于流动到东部地区就业。
从学历为本科的毕业生可以看出(表4.4.22),留在甘肃工作的本科生中,选择在事业单位的居多,其次是党政机关单位。流动的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在企业的居多,占总体在企业工作的本科生的65.7%。
表4.4.22 本科学历毕业生就业流动分布(%)

研究生是各学历中流动性最强的,从表4.4.23 可以看出,留在甘肃工作的研究生中,选择在党政机关就业的最多,占在党政机关就业研究生的40.0%,其次是事业单位(32.4%)。在流动的研究生中,选择在企业工作的居多,占比达到67.6%,其中流动到东部地区的研究生中,选择在企业工作的最多(37.3%)。
表4.4.23 研究生学历毕业生就业流动分布(%)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毕业生学历越高,越容易发生跨省就业流动,本科毕业生留在甘肃工作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主,流动本科毕业生中,主要选择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研究生是流动性最强的,留在甘肃工作的研究生主要在党政机关工作,跨省流动的研究生更倾向于选择东部的企业。因此可以看出,学历较高的毕业生在就业流动的决策和动机方面呈现出较强的意愿,由于这部分劳动力对自己所学的技能有明确的认识,并且在学习能力和信息掌控能力上较强,再加上这些高学历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在当今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对这些高智力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多,所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历高的毕业生能够清楚地辨识收益机会,对地区的就业和劳动力需求反应迅速,如果当前地区支付的报酬预期与自身技能水平不匹配是,高学历人才会有更大机率前往其他能支付更高技能报酬的地区。正因如此,较高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往往选择迁往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
(二)院校类型
从不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表4.4.24),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的毕业生更容易留在甘肃就业,其中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占比最多(65.2%)。在流动就业的毕业生中,重点本科的毕业生最多(66.6%),远高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院校流动毕业生,其中重点本科毕业生更多选择流动到东部地区就业(26.3%)。普通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流向上多数以西部地区为主。
表4.4.24 不同院校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重点本科毕业生更容易发生跨省就业流动,其就业方向以东部地区为主。甘肃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容易留在甘肃就业。所以通过分析可知,重点本科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相对容易,因此即便离开生源地,也可以在其他地区找到较满意的工作。而普通本科高职毕业生,其求职成本高于重点本科毕业生,因此流动性较差。另外,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流入人才较多,人才之间的竞争激烈,在应聘者学历相同的情况下,就业单位会以毕业学校为人才甄选的一项标准,因此学校较好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也更愿意流动到发达地区就业。
(三)总结
通过对毕业生人力资本的分析可知,在学历上,毕业生学历越高,越容易发生跨省就业流动;在毕业院校类型上,毕业学校越好的毕业生越容易发生就业跨省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