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国外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注重就业指导的生涯化、全程化。国外高校往往从新生刚入学开始,便向新生开设或举办关于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讲座等活动,对他们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教育和服务。通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特性和能力,合理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进入高年级,即将毕业之前,学校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技巧训练等方面的帮助。英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强调就业指导的关键是要全面了解学生,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自己。就业指导的内容涉及职业的性质、发展前途、经济收入、就业的难易程度、学生职业兴趣的测定与调查、择业准则和技巧等。从时间安排上看,一年级主要把就业指导与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结合起来,二、三年级着重加强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四年级主要分析就业形势、解读就业政策、职业选择方法和技巧等。在就业指导的形式上,主要包括讲座、报告、咨询服务、模拟实验、心理测试等,并且利用计算机来收集整理并提供信息、学校就业指导的方法主要有心理指导、信息咨询指导和校正性指导等。
美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就业指导中十分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倾向,因此职业测试是他们进行就业指导时常用的方法。他们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倾向性、职业适应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基础。他们的职业指导中有三个“十分注重”。一是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指导学生准确估价自己的实力,明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并学会职业选择的策略,制定择业的行动计划和措施。二是十分注重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适应性评价、未来职务设计、角色转换、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三是十分注重让大学生了解影响职业生涯成功和失败的因素,如自信心、人际关系、应变能力等,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策略。
日本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的特点是丰富性和信息网络化。就业指导一般分三个阶段:一是自我分析阶段;二是组织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和业界说明会;三是就业实战阶段,学校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面谈。从大学一年级起,大学内部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会为新生提供有关就业的教育,安排“现代企业论”等综合课程,使大学生对就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二年级起就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查,根据其意愿联系相关的就业体验企业,使大学生对自己希望从事的工作有实际的体会;从大学三年级起则进行相关的适应能力调查,召开各种就业说明会等活动。总之,就业指导是一个伴随着大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连续过程。
日本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有:(1)为学生制作与提供翔实、全面的就业信息资料。日本高校都建立就业需求信息库和公司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并使就业信息网络化。日本高校的职业指导机构把就业日程、规则、惯例、做法、经验等相关资料编印成册,发放到大学生手中。(2)举办各种就职讲座。内容涉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内容,如毕业生就业的进展方法、所需手续、注意事项、心理准备、应对措施、行业分析、景气动向、就业环境、市场行情、雇用惯例等。而且各种讲座的针对性很强,有一般问题的讲座、面向企业就业的讲座、面向公务员考试的讲座、面向女毕业生就业的讲座、面向教员考试的讲座、面向留学生就业的讲座、秘书技能的讲座、文书技能的讲座、贸易实务的讲座、海外求职的讲座等等。并为学生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3)对学生采取个别指导。对大学生采取个别辅导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并增强其对就业行情的了解。提供个性测试等方面的个别指导,为许多学校提供心理测试或进行就业综合考试。日本多数高校都设有就业咨询室接待大学生的个人咨询,大学生就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能力、职业种类、企业信息、就业工作流程和规程、男女雇佣机会等向指导人员求教。(4)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学习项目。组织实施就业体验实习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许多大学完善就业体验制度,加强大学与企业的紧密联系。(5)举办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求职实战技能。(6)举办就业招聘会。(7) 完善就业指导方式。
在德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高度专业化,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很高,完全能满足大学生对职业指导的要求。他们把大学生分成不同类别,区别对待,予以分类指导。除了按常规的专业和学科分类外,更多的是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导。对职业声望要求高的学生,则帮助他们分析职业行情和职业发展动态、前景和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定位”,明确职业选择目标;对重视工资待遇的学生,则帮助他们分析各行业的薪酬情况,引导大学生合理“报价”,并传授面谈待遇的技巧等;而对有自卑感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学会心理调适,化解心理危机。在职业指导中,通过开展性向测评(Personality Test)、一对一面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兴趣、价值观、特长、气质、能力等个性特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纠正认知偏差和心理误区,扬长避短,充分展示个性,实现人—职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