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甘肃省高校的创业环境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为创业教育提供完善的环境
1.高校环境与社会环境脱节,产、学、研断层明显
甘肃省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碎片化、同质化的现象,系统性不强、类型化不明显,理论支撑与实践结合不紧密,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框架,无法从理论的高度解释创业活动的各种问题、探索创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或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创业经验;与学校环境外的企业、研发机构缺乏联系,无法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教学体系。
2.未设置完全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部门
目前,我省绝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教务处、学生处、就业中心或团委负责,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新挂牌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由于经费和人员编制较少,部分创新创业学院和教务处、团委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不足以承担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7所高校中,只有5所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
3.缺少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1)创新创业教师数量不足。调查中,17 所高校共有创新创业专职教师320 人,但是经过了解发现,这部分教师中很多是经管学院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兼任,目前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仍然稀缺。
(2)教师能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创新意识、拓展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大多数创新创业教师缺少创业经历和实战经验,对学生创业实践指导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创业教育未正式纳入课程设置体系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目前,在甘肃省高校,就业率是大家公认的评定一所高校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指标,并没有出现对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的统计和评定,因此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引导下,大部分高校追求学生就业率,教师的教学也必然是围绕就业服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情理之中的事情。
2.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不高。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大多数为西部生源,学生和家长思想较为保守,在“自主创业没有面子”的老观念的影响下,自然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作为理想职业的首选;若这种理想职业无法找到,则以考研来实现,而自主创业则是甘肃省大学生最后的被动选择(2015 届甘肃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仅为0.21%)[26]。此外,创业教育未正式纳入课程设置体系,创业教育在部分学校被创业大赛取代,少部分有创业思路或创业项目的学生最终沦为比赛选手,创业教育也沦为少数人比赛项目,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
3.创新创业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甘肃省高校偏重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引导不够,应当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
(三)课程建设落后,制约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1.创新创业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主要表现在:(1)选用教材比较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2)教材过时和陈旧的现象严重,教学内容滞后于形势的发展。(3)缺少对新兴、交叉、边缘、横断等通识性知识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创新思维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启迪。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系统性与层次性课程体系。
(四)创业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创业实践环节薄弱
实施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和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应开辟见习、实习基地,切实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由于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践资源较为匮乏,缺少新兴产业和中小微创新企业接纳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环节薄弱。
(五)创新创业资金相对欠缺
创新创业示范校、各类平台和孵化机构建设需要一定资金投入,尤其是后期建设更需要资金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融资难度较大,甘肃省和各高校缺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必要的资金支持和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