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的其他测量维度与就业的关系
除了从家庭社会资本来测量大学生社会资本之外,调查组借鉴了Nahapiet,Ghosel 和Adler,Kwon(2000)的研究基础,将社会资本区分为三个维度:共同信仰(认知维度)、网络(结构维度)和共享规范(关系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再来分析一下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本。
(一)认知维度
认知维度被定义为社会资本与就业关系的表达和理解。笔者在之前阐述了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那么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资本及其与就业关系的认识情况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社会资本让其发挥最大的功效,是笔者在调查后需要解释的。
首先在历年数据中有关就业影响因素的问题。在提到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中社会关系与感情因素并不明显,社会关系仅仅是获取工作的手段,而不是结果。
2008—2012 年的结果说明在众多影响就业因素中,“个人能力”“所学专业”“社会关系”一直被大学生认为是在就业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如表8.2.4所示,对于毕业生个人来说,无论是否就业或是落实何种性质单位的工作,毕业生都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实际能力”,其次是“所学专业”,第三位是“社会关系”;那么有需求才有供给,换个角度来分析,招聘单位除了看重人力资本之外现在加大了社会资本的考察,因此毕业生都认为的“个人实际能力”中其实是包含这两种资本要素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不是赢利机构,不以经济收益为目的去运转,侧重的是专业能力。不同的是,企业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成员之间交往频繁,这样他们彼此间能掌握对方更多的私人信息、了解彼此当前的行为和未来很可能采取的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自身收益。[15]从这一点看企业更需要他的员工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从各种渠道获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向着有利于集体利益的方向行事。而机关、事业单位并非不重视社会资本,只是对社会资本的考察并不容易。相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考试,企业会运用更加灵活的方式,除此之外,企业也会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搭建桥梁寻找可以信任的信息来找到合适的员工。如此说,不同的单位性质对社会资本的资源要求是不同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侧重的是在入职前动用社会资本取得信任,而企业重点是在入职后动用社会资本获取信息及利益。
表8.2.4 你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

另一个对之前问题测试性的题目是,对就业不利因素是什么?从不同学历层次来讲,设计了多个选项:①学校知名度较低;②专业冷门;③外语水平较低;④计算机水平较低;⑤性别歧视;⑥没有社会关系;⑦实践能力较低;⑧就业信息滞后;⑨户口限制。
但分析的结果如下:专科生在2007—2009 年这三年认为“学校知名度低”及“没有社会关系”是主要的不利于就业的因素,从2011年开始“没有社会关系”仍然居于第二位而“实践能力低”跃居首位,这和市场需求有关,近年来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很大,大专及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专生和高职生在求职的时候同样认为这种实践能力越来越影响他们的就业机会和质量。
本科生和研究生排名前二的分别是“学校知名度低”及“没有社会关系”。2007—2013 年的数据显示(表8.2.5 和表8.2.6),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这两个影响因素排名一直在前两位(表8.2.7 和表8.2.8)。学校知名度是一名大学生的身份标志,名校意味着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个人能力,那么当学校这一条件可以控制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资本”就显得重要了,这一点毕业生们也是非常清楚的。
表8.2.5 专科生认为就业不利的影响因素排列前二名(%)

表8.2.6 本科生认为就业不利的影响因素排列前二名(%)

表8.2.7 研究生认为就业不利的影响因素排列前二名(%)

本研究调查的院校中,兰州大学是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不存在毕业生学校知名度的问题,这在最早调查的2007年和最新调查的2013年的数据均有显示(表8.2.8)。
表8.2.8 兰州大学毕业生认为就业不利的影响因素排列前二名(%)

兰州大学的毕业生认为就业的不利因素中,没有“社会关系”的影响较为显著。控制了学校知名度的影响后,根据2013年的数据,可以分析不同学习成绩的毕业生对就业影响因素这一问题的看法。
如表8.2.9 分析结果所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并不是人力资本积累到一定水平就不需要社会资本,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上述问题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认识到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2011 年调查中问道:你认为通过校外实习或是参加社会实践建立的社会网络关系对你找工作的帮助怎样?同样在学习期间建立的社会网络关系对就业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表8.2.10)。
表8.2.9 学习成绩与就业不利因素影响分析(%)

表8.2.10 社会网络关系对找工作的帮助(%)

在问道:“您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中家人、亲朋、老师这类社会资本并不是主要渠道,那么看来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还是招聘会、网络等这些信息量较大的场所和渠道。
(二)关系维度
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具体的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网络,表现为信任、义务与期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比如亲缘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等。[16]
1.关系信任度
帕特南说,社会资本就是参与者能够更有效地共同行动以取得共享目标的社会生活的特征——网络、规范和信任。可以说,正式与非正式规范总是被认为属于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除了社会网络以及规范以外,社会资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任。那么各种社会资本形式几乎都是通过增强行动者之间的信任而对集体行动的成功有所助益。换言之,信任是社会资本和集体行动的核心链接。
信任是作为连接社会资本网络和集体是否能够成功行动的桥梁,信任也作为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而存在。正如埃洛指出“几乎每一个商业交易本身都带有信任要素,尤其是那种持续了一段时间的交易。似乎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大量经济上的落后可以解释为彼此之间信用体系的缺失”。可见,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信任的。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需要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能力,很多高校都在教育学生们树立自身的诚信观念。从管理社会资本的角度,帕特南说,我们和其他人联系越多,我们也就越可能信任他们。被调查的毕业生联系最频繁的就是亲属,其次是同学、同乡、老师,要扩大大学生的社交网络,除了高校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提早地进入和认识社会,比如进行校企联合实习、校园内的专业实习、校内社团活动等等。学校最好是通过共享的工作和团体活动等形式进行合作性学习的社区。那么在学校中的活动比如运动俱乐部和艺术俱乐部可能在社会化的形成过程中对青年形成合作规范和相互尊敬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7]同样学生社团也是衡量社会资本参与程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8.2.4 信任、社会资本形式以及他们与达成集体行动的联系[18]
我们曾经讨论过,大学生在校园中增加社会资本的有效的渠道之一就是参加不同的社团组织。2011—2012 年的调查中专门设计了关于社团学生会的问题(表8.2.11),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生大部分均认为参加学生会或是社团是“很有帮助”或是“有一定帮助的”。
表8.2.11 参加学生会或社团对就业的帮助(%)

2012 年调查中有参加学生会及社团经历的毕业生的工作落实率是29.6%,没参加学生会及社团经历的工作落实率是28.1%。在已经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中有62.4%的同学参加了学生会或社团,其中31.0%的人群认为社团对就业有很大或一定帮助;在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中有60.8%的同学参加了学生会或社团,其中26.6%认为社团对就业有很大或一定帮助。从结果来说,参加学生会对于就业的帮助是有一些的,在学生会和社团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的一定的锻炼。调查员在访问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时问道:“在大学期间你做了哪些关于积累社会资本的工作?”他这样答道:参加社团,做兼职、实习,可以认识好多已经步入社会并且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去敬老院、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或者去其他学校,学会怎么样去发现顾客。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使自己成为党员,读书、学习、上网,提高自己的道德涵养,参加学生会工作可以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交际能力。
在笔者身边的一名兰州理工大学就业协会的学生这样说:“我在协会这一年多的时间,从一个默默不敢作声的小男生逐渐成长成一个敢于在陌生环境中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大男人了。”虽然他说的只是自信心的增强,沟通能力的提升,但这些素质如果不在校园这个小社会的小团体培养,社会资本如何让大学生自己积累又成为问题了。
那么在当今中国社会里,就是由于缺少一定的信任,使得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埃洛强调“由于缺少信任……人们可能会出现失去双赢的合作机会……社会行为规范,包括伦理道德准则(可能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社会反应”。
2012 年调查中的问题“你在找工作时对他们的信任状况如何”时,对亲属的信任程度是最高的。因为“一般”这个答案较为模糊,不好归类,笔者把“非常信任、较信任”归为信任类,我们分析在除了亲属关系之外其他关系在大学生就业时的信任程度。
表8.2.12 社会关系“信任”程度

从表8.2.12 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信任程度高和之前联系频度高的人群是一致的,也就是这样理解,联系越多,就越可能产生更多的信任。那么要想增加大学毕业生的信任度,首先要增加社会参与、要合作沟通和交流。参与无小事,正式的班级、年级、学院、学校,校园里大大小小的团体有很多需要学生们参与的活动,但是目前据笔者了解,很多学生并不认为参与集体活动会对自身能力的锻炼有什么重要的影响,他们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有一部分学生投身学业,有一部分投身享乐,还有一部分碌碌无为。这其实是一种社会态度,这种意愿的培养除了家庭教育,更多的是学校的责任。可是高校对于这一类参与式合作的指导是很少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有意愿但缺少自信心和技巧,往往也会在正式和非正式团体中默默无为、毫无建树。那么专业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在课堂内外就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增强信心,增加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目前很多企业的面试过程中团队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
2.关系强度
按照格拉诺维特的观点:求职者在就业过程中实际使用的社会资本可以从互动频率、感情强弱、亲密程度、互惠交换等四个维度[19]被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类。
2013 年的调查中已经获得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有32%是通过熟人获得现在的工作位置的。

图8.2.5 获得这份工作主要依靠的熟人
从总体看获得工作中熟人对其影响最大的分别是:“亲属、自己的朋友、老师”;如果将这个问题分类成不同学历层次,再看看这些关系网中对找工作的不同影响。其中专科生在获得工作中对“亲属”及“亲属的亲友”的依赖程度最高,研究生对“亲属”及“亲属的亲友”的依赖程度最低,研究生获得工作依靠“自己的朋友”和“学校老师”的程度是最高的,本科居中,专科最低。(如表8.2.13所示)。
表8.2.13 熟人与工作获得影响度情况分析

获得不同的签约单位的职位调取社会资本存量也是不同的,如表8.2.14 所示,在以下签约单位中通过熟人介绍的比例各不相同。
表8.2.14 签约单位是否通过熟人介绍(%)

我们把签约单位归为这样几个大类(图8.2.6):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部队。其中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及幼儿园、其他事业单位。通过熟人获得就业信息并获得职位的调取社会资本存量由大到小的单位依次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部队”。
签约不同的单位所需要的社会资本也有所不同,那么不同的学历层次在签约时所需求的这种“熟人”关系又有什么不同呢?

图8.2.6 2013届毕业生通过熟人获得工作的单位性质分析
表8.2.15 不同学历层次的2013届毕业生通过熟人获取工作岗位的情况分析

从表8.2.15 可以看出,在不同学历层次的就业情况看,人力资本水平偏低的高职、专科在就业时需要的社会资本水平要高于其他学历层次的毕业生。
3.关系亲密度
那么其次,如何考察“熟人”关系密切程度呢?2012 年的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平时你以面对面、打电话、发短信等形式联系的亲属”,平均有12.4 个。在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帮助的亲友中我们询问了“在日常生活中多长时间与他们联系一次”。
图8.2.7 与图8.2.8 说明2012 届和2013 届毕业生的亲属关系维系得比较好,尤其是2013届毕业生通过亲属找到工作的人群中,利用强纽带关系找到工作的从联系程度和亲密程度看,亲缘关系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在影响关系的众多要素里,维系关系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沟通,社会资本积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沟通,沟通是一门学问,这里笔者简单谈谈它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

图8.2.7 与熟人的联系度(%)

图8.2.8 与熟人的亲密度(%)
4.建立稳定的关系网
沟通是积累社会资本的重要技能,它能在现实生活中满足社交的需求,这些需求存在于各种关系中:朋友、同事、家人、配偶甚至是陌生人之间,有些社会科学家认为,沟通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方式。
有效的人际沟通与快乐之间具有很紧密的关系。在一份受试者超过200 名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最快乐的那10%的人都认为自己拥有丰富的社交生活。笔者在之前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分析中发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社会关系主要集中在亲属、同学、老师中。由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受到本身职业的限制,所以他们涉足的网络广度有一定局限性,但是在有限的交际圈里,如何让自己的关系网更加“结实”“有力”,这里提到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沟通。
影响沟通的因素有性格、文化、性别、语言、社会习俗等等。其实,影响沟通能力的最大因素来自于人人可以为之努力的后天的学习能力。在与一些大学生的聊天中得知,他们普遍都认为沟通会为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很大的帮助。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也不少,比如,目前在社会上有一些比较好的系统的培养课程,对于沟通能力领悟比较好的人,在受过培训后会获益不少。举例来说,经过30分钟有组织的训练后,受试者对于辨识面试中出现的欺骗行为就具备了较高的敏锐度。另外一份研究则表示,在校园中,研究生的沟通能力高于大学本科生,换句话说,沟通能力可以通过教育与训练而进步。阅读书籍或选修课程,也有助于提升沟通能力[20]。那么这就需要高校教务部门统一设置有关课程,因为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训练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语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桥梁,也有可能是障碍。在课堂中表现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的表达能力要强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一个是信心的问题,还有就是语言表述能力的问题。其实,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内外多多联系学生,使他们有一种亲切感,那么在课堂上他们就有了胆量和你对话。其次是讲话的内容,沟通多不见得沟通得好,不足会产生问题,然而沟通过头也会制造问题。有时候过度的沟通只是平白浪费时间,我们不能死钻牛角尖。语言魅力从音色、语调、语气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甘肃高校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有各自的地方方言,使用方言有时会是一种表示团结的方式,有时候青少年有他们专属的语言特征,成年人有时也会故意模仿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大学生在社交时可以通过语言的一致性来与陌生的关系建立联系。其实,沟通是一门艺术,其中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这里笔者只是想说明可以借助一些技巧来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活泼、有礼貌、有魅力的形象,帮助他们获取和积累更高质量的人力和社会资本。
(三)结构维度
边燕杰认为社会资本从四个方面体现了网络特征,分别是网络规模、网络顶端、网络差异、网络构成。
林南的社会结构理论认为,拥有不同数量的一种或是多种有价值资源的社会单位获得资源的控制和获取资源的能力就不同。家庭中是否有人在行政事业单位供职及其职务级别的高低会体现一定的家庭社会关系网络布局,这主要通过亲友数量+亲友行政级别+亲友关系密切度来考察。我们针对2012届毕业生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表(表8.2.16),来调查毕业生社会资本的网络规模和网络结构。
从表8.2.16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接触到的亲属职业中,“中小学教师”排列第一,为58.6%,其次是“无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分别是47.2%和43.7%。居于社会等级结构中较高的“政府机关负责人”“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党群组织负责人”分别是36.8%、24.9%、16.8%,属于中等偏低的水平。根据林南所说的“位置以其所拥有的有价值资源为特征”,那么所接触到的位置越高获得有价值的资源的可能性就越高。从表8.2.16 还能看出,毕业生更多触及的职位和其代表的社会阶层比较低。
表8.2.16 在你经常交往的亲友当中有没有从事下列工作的(%)

不同工作性质的单位对毕业生的社会资本的需求是不同的,相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两大类型来讲,后者需要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均要高一些,尤其是跨国的大公司,他们在选拔人才的时候除了人力资本的考察外,更注重社会资本的存量。比如:团队合作精神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水平(之后会详细论述)。前面提到机关事业单位,一贯被视为传统的较为稳定的“好工作”,这类型的单位如今必须要通过国家或是当地行政部门的统一招考,笔试和面试都有程序化的严格要求。社会资本的测量本来就不容易量化,在这些考试中又如何考察社会资本?又是一个疑问。
从2012 届毕业生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如图8.2.9 所示),所有已经签约即将进入工作单位的毕业生认识人数的平均值为16.62人,其中,单位已经落实在党政机关的毕业生认识的人数是22.45人,事业单位20.89人,企业15.15人。可以看出,将要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社会网络人数要高于即将就职于企业的毕业生。
可以看出,当今中国社会大部分精英就集中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更需要他们的企业却不得不面对这一不对称的尴尬局面。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在招聘中除了人力资本的考察,会运用更多的手段来测量个体的社会资本,比如用共同完成一项并不复杂的需要工具的手工劳动、命题或不命题演讲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来考察受聘人员的合作、沟通等社会资本需要的个人能力。

图8.2.9 已经签约即将进入工作单位的毕业生认识人数的平均值

图8.2.10 亲友中哪个行业对你就业有帮助
“在你找工作时哪个行业的亲友对你有所帮助”这一问题中(如图8.2.10所示),在设计的20 多个职业中排列前几位的百分比分别是:政府机关负责人、中小学教师、行政办事员、大学教师、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统一看来,甘肃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在亲缘关系中对自己就业有帮助的亲友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甘肃省经济欠发达,大型企业并不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那么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会更多地争取一些相对稳定的单位。
苏丽峰、孟大虎的调查研究中提到: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中,国有单位的就业质量相对较高,非国有单位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所以除工资水平外,就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也是判断“好工作”“差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按照其问卷中对就业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的回答,将工作单位分为“国有”和“非国有”两类。“国有”包括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其他事业单位等。……需要特别指出,正是用“联系强度”和“亲近程度”这两个指标来共同反映关系的强弱,即我们认为与求职者之间联系很紧密的,属于强关系,与求职者之间存在亲戚关系的属于强关系。若单独按照“亲近程度”来划分关系的强弱,其核心思想是将亲属以外的朋友和熟人都归为“弱关系”,这种测量方法在一些研究中被采用,且更符合中国的文化情境。
【注释】
[1]陈柳钦.资本研究的新视野:社会资本研究的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4):12-20.
[2]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资本的视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1-118.
[3]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1(2):77-89,206.
[4]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陈柳钦.资本研究的新视野:社会资本研究的综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4):12-20.
[6]林南.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M].俞弘强,译//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31.
[7]Lin Nan,Ensel W M,Vaughn J C.“Social Resources and Strength of Ties:Structural Factors in Occupation Status Attainment”[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1,46(4):393-405.
[8]Campbell K E.,Marsden P V,Hurlbert J S.“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J]. Social Networks,1986,8(1):97-117.
[9]Hester M,Ultee W,Flap H.“That’sWhat Friends Are For:Ascribed and Achieved Social Captial in the Occupational Career”[C].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Social Network Conference,London,1995.
[10]Barbieri,Paolo.Household,“Social Capital and Labour Market Attainment”[C].presented at the ECSR Workshop,August26-27,Max Plan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Berlin,1996.
[11]Volker B,Flap H.“Getting Ahead in the GDR:Social Captial and Status Attainment Under Communism”[J].Acta Sociologica,1999,42(1):17-34.
[12]周红云.社会资本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56.
[13]新浪网. 性别教育:中性化还是双性化[EB/OL].(2005-11-21)[2016-12-18]. http://news.sina.com.cn/c/2005-11-21/06017492726S.shtml.
[14]Campbell K E. Marsden P V,Hurlbert J S.“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J]. Social Networks,1986,8(1):97-117.
[15]周红云.社会资本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97.
[16]张红岩.社会资本与就业绩效[M].北京:阳光出版社,2012:63.
[17]周红云.社会资本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9-95.
[18]周红云.社会资本与民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8.
[19]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20]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沟通的艺术[M].黄素菲,李恩,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