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矛盾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矛盾

从图1.1.2 和图1.1.3 看出,1999—2017 年扩招以来的近二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由不足100 万增长到近1000 万,年均增长率为12.5%。高校毕业生增长的高峰区间在2000—2009 年,这十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2.4%,最高的年份2003 年高达46.2%。此后由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政策调整,高等教育规模相对比较稳定。但尽管如此,由于扩招的惯性作用,每年涌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的供给总量仍然突破了1000万。

图1.1.2 1999—2017年全国高等毕业生人数

图1.1.3 2000—2017年全国高等毕业生人数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与扩招相对应,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996 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现出先明显下降,2003—2007 年低谷徘徊,2007年以后又稳步回升的趋势(表1.1.1)。2011 年以后,官方媒体或统计数据很少公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数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 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1.9%,平均起薪3378 元。2016 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讨会”上,教育部官员透露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14 年超过70%[3]。可以看出,2003 年以后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2003年以前的平均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

表1.1.1 2004—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和就业情况

数据来源:1996—2004 年数据来自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的一个解释》,《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2005—2011年数据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11)》,内部资料。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高峰期,每年都会有大量新增劳动力涌入人才市场。中国有近14 亿人口,人口基数大,特别是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计划生育未见成效时期出生的人口,在20世纪头十年形成了一个新的就业高峰。新生劳动力快速增长,并且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速度。有数据表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每增长1 个百分点,就可拉动0.4%的就业率增长,但到了2000 年,这一拉动作用降低到只有0.1%[4]。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逐渐减弱。而全国劳动力资源却在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数量远远低于劳动力数量,就业岗位数量的增长极为缓慢,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供求缺口较大,出现了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相脱节的困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