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优良人才工作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四、建设优良人才工作环境,加强社会保障,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人才的工作环境包含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等硬性条件,优良的工作环境会无形增加对工作城市的认同感。因此,甘肃各级政府应推行高校毕业生柔性就业落户政策,为外省留甘毕业生设立优惠的落户政策。同时,应对在甘工作优秀人才提供一定的津贴和奖励,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后,在甘用人单位应实行激励性的薪酬标准,吸引高学历毕业生留甘发展。

【注释】

[1]Burgess C J,Fang T,Zikic J, et al.“Career success of immigrant professionals: stock and flow of their career capit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9,30(9):472-488.

[2]段敏芳.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6) :16-20.

[3]胡蝶,涂雯雯,陈文新,等.大学生择业意向特点及其启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115-116.

[4]梁英.新形势下北京地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J].大众科技,2006(1):189-190.

[5]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施炜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6]孟续铎.2006 年北京地区大学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1):41-47.

[7]M.P.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于同申、苏蓉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8]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7.

[9]刘锦雯.人力资本流动的“马太效应”及政府的应对策略[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9-74.

[10]敖荣军.劳动力区际流动的选择性及其人力资本再分配效应——基于第5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69-472.

[11]马红玉,王少坤,夏显力等.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签约情况比较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2):61-66,81.

[12]羊健,苏永红.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观念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103-104.

[13]钟秋明,唐超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障碍及其成因与对策——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7):106-107.

[14]李华,王文金.西安高校毕业生流动状况分析及对策[J].人才开发,2008(6):50-52.

[15]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6]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7]马莉萍,丁小浩.高校毕业生求职中人力资本与社会关系作用感知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84-92.

[18]孙百才,高欣秀,徐敬建.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7—2010 年)[J].中国高教研究,2011(2):29-32.

[19]Harris J R,Todaro M P. 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1):126-142.

[20]Borjas G J.“The Economics of Immigration”[J].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4,32(4):1667-1717.

[21]罗守贵.我国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的机制、影响及其对策[J].软科学,2001(2):84-88.

[22]何淑云,姜林.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和择业意向的剖析[J].高等建筑教育,1997(1):61-63.

[23]蔡昉.劳动力迁移和流动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33):120-135.

[24]岳昌君.大学生跨省流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9(2):57-62.

[25]Zhang K H,Song Shunfeng.“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i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3,14(4):386-400.

[26]Zhu Nong.“The Impacts of Income Gaps o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2-3):213-230.

[27]肖严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分割及对人口流动的影响[J].江淮论坛,2007(5):66-74.

[28]Justin Y L,Wang Gewei,Zhao Yaohui.“Regional Inequality and Labor Transfers in Chin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4,52(3):587-603.

[29]马莉萍,岳昌君,闵维方.高等院校布局与大学生区域流动[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23):31-36.

[30]马莉萍,岳昌君,闵维方.高等院校布局与大学生区域流动[J].教育发展研究,2009,29(23).

[31]杨云彦.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政策[J].人口研究,1999(5):9-15.

[32]卢珊,王琼.来沪就读本科生地域流动与中国的地区平衡——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7(4):52-56.

[33]佟文英.人力资源区域流动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S1):80-82.

[34]陆慧,李东.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苏北地区劳动力流动为例[J].企业经济,2008(1):93-96.

[35]杜育红,孙志军.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收入与劳动力市场经历——基于内蒙古赤峰市城镇地区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9):68-75,88.

[36]肖严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重分割及对人口流动的影响[J].江淮论坛,2007(5):66-74.

[37]袁洪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43-47,52.

[38]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2):37-42,73.

[39]许静娴,吴克明.大学生就业收益偏低的经济学分析:劳动力流动的视角[J].教育科学,2007(6):11-15.

[40]张珍花,查奇芬,王瑛.江苏省人才吸引力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26-129.

[41]牛冲槐,唐朝永.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07(S1):138-140.

[42]张海洋.对城市人才流动的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5.

[43]宋鸿,陈晓玲.区域人才吸引力的定量评价与比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3):26-28.

[44]王崇曦,胡蓓.产业集群环境人才吸引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7(4):50-53.

[45]张同全.人才集聚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83-8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