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

刘锦雯根据2004年学生求职趋向报告研究指出,在参加调查的14 000多名高校毕业大学生当中,选择在上海就业的有5732 人,占38.51%,在北京的有3218人,占21.62%。可以看出,仅京沪两地就吸引了将近六成的大学生的流动[9]

敖荣军通过收集调研数据,运用实证研究指出越来越多的,并且接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年轻劳动力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持续转移。[10]马红玉在这方面研究发现,毕业生的期望工作地点依次为:中等城市、北上广深、其他大城市、小城市、城乡村镇。说明受社会的激烈竞争、生存压力或家庭原因等因素影响,学生主观上更愿意向二线城市、中等城市转移。而研究发现,学生实际签约的工作地点集中分布在大中城市,其中中等城市占37.5%,北上广深次之(占27.08%),其他大城市排名第三(占22.92%)。总体来看,毕业生对签约大城市比较热衷,并可能成为一大趋势。[11]羊健等对重庆市2009 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有将近七成的毕业生将就业地区选在沿海开放城市,而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农业基层的毕业生只占总毕业生的不到一成。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流动地区的选择上明显地倾向于沿海大中型经济发达城市。[12]

钟秋明以湖南省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湖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研究显示,在湖南省就学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流动到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西部省区的毕业生人数占该省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仅为11.8%。可以看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依然存在“孔雀东南飞”现象。[13]

李华通过研究西安高校毕业生的流动表明,西安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流动趋势上,普遍存在倾向于到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城市和就业。数据调查显示,去东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分别达到40%和50%,相比之下,留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只有25%。[14]

曾湘泉对在北京就业的毕业生研究发现,在北京就业的毕业生中竟有69%为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可见北京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大量高校毕业生前往就业。[15]

麦可思研究机构对2008届高校毕业生跨区域流动研究显示,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迁入率非常高,而中西部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都以流出为主。由此可见,西部依然是呈现“孔雀东南飞”的趋势,这种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的跨区域就业流动呈“西材东送”的局面。[16]

马莉萍将就业流动模式定义为五种:不动、返回流动、前期流动、后期流动和不断流动。通过研究发现在这5 种模式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不动流动模式比例低、返回流动的比例很高。京津沪和东部地区的不动比例最高。[17]

孙百才以西部地区研究生就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甘肃省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市场衔接”课题组2007—2010年调查数据研究发现,西部地区毕业的研究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从2007 年的51.4%下降到2010 年的31.9%,在中部地区就业的研究生比例从2007 年的19.2%上升到2010 年的31.9%。可以看出西部生源研究生就业流动呈现出向中部地区转移的趋势。[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