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概述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新的教育类型,经过10多年的试点探索,已初具特色(详见表12.3.2)。有专家提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发展模式:课堂教学主导型模式、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提升型模式和综合型模式。[16]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主导型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全过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在第一课堂上调整教学方案,增加提供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的比例,如《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拓展大学生的选择范围;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办法,激发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在第二课堂上,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讲座,组织各种创业竞赛活动,逐步形成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群体。[17]本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虽也以专业为依托,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系不紧密,容易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业工作理念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面上覆盖。面向全校全体学生,开设以创业精神和人格养成为目标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对全体学生的覆盖。二是点上突破。面向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开设针对性培养的创业课程,提供创业导师的指导,辅以预孵化和部分资金的支持,培育未来企业家,并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聚集。
(二)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提升型模式
宁波大学有机整合第二课堂,将分散的第二课堂资源整合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科研创新训练、创业训练、科技竞赛、人文素养提高和职业技能培训五方面,作为学生必修课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活动的“延展”。
黑龙江大学创建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在校内进行大学生创业体验,成立创业实体;在校外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训中增长才干;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硕博研究生到社会和企业挂职等,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侧重商业化运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成立“创业管理学院”,专门负责学生创业教育事务,设立“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扶持。[18]
本模式重在实践,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但实际上在学生创业实践的覆盖率提升上效率不高,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三)创业教育综合型模式
这类模式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把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基础,建设有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在专业教学上注重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清华大学在全校开设多门创新创业课程。二是依托各类社会活动,以竞赛为载体,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如清华大学最早在全国启动“创业计划大赛”,成立专门的科技创新中心,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指导、咨询和评估。[19]
该模式代表性高校还有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其工作理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把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培养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健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教育体系。部分高校依靠管理学院辅修工商管理(创新创业方向)双学位,对完成核心课程、选修课和讲座报告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部分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化机制。二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设立创新基金,扶持大学生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指导学生创新团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设立创业基金,建设孵化园区,扶持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创业训练,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培育、创业孵化。三是搭建平台,对接社会资源,加强成果转化。强化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搭建与政府、企业、社会对接平台,开展项目对接、落地转化、知识产权交易、项目融资,工商税务法律服务。
该创业教育模式较前两类模式在“持续发展能力取向”上有所加强,覆盖面更广,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企业家精神、创业思维上均有较好帮助。
表12.3.2 国内代表高校的创业做法

续表1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