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
就业指导一词在西方通常被称为“职业指导”。就业指导最早产生于德国,1902 年,德国首次出现职业指导活动。1908 年,法国在巴黎设立职业指导学校,德国出现少年职业介绍机构,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Prank Parsons)在波士顿设立职业指导局,并首先使用了“职业指导”的概念。1909 年帕森斯撰写的《职业的选择》一书标志着就业指导理论的正式产生。[5]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已有百年历史,目前已发展为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规范和发展规律,它融合了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思想教育学、医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1911 年,哈佛大学首先在大学生中开设职业指导课。[6]随着职业指导实践的开展,美国在1913 年成立了国家职业指导协会(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tion), 1915 年美国教育办公室出版了第一本就业指导的刊物《职业指导学报》(Vocational Guidance Bulletin), 后来更名为《职业—职业指导期刊》(Occupations: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Journal), 成为职业指导的主要期刊。1921 年,美国职业指导协会创办了《职业指导的原则与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Vocational Guidance),其内容定期更新。1939 年出版了第一本《职业名称词典》(Dictionary of Occupational Titles)。[7]
就业指导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经过三次思想转折,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08—1942 年):职业指导理论提出和基本模式建立时期——帕森斯和威廉姆逊特质因素论。弗兰克·帕特森于1909年在《职业的选择》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特质因素理论,所谓特质指人的生理、心理特质,或称为人格特质;因素指客观工作标准对人的要求。他认为进行职业选择时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对自身的清楚了解;二是各行各业取得成功的知识要求与条件;三是两组事实联系的合理推论。由此也构建了帮助青年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并使人的特点与职业要求匹配的职业指导模式。职业指导的过程是使这两方面相互匹配的过程。特质因素论强调以测量工具为依托,对职业特征和人的特质另作分析,并进行严格的匹配。
1939 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从事学生辅导工作的著名职业指导专家威廉姆斯(E.G.Williamson) 结合测量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工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帕森斯的职业指导模式,在特质因素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辅导方法,包括分析、综合、诊断、预测、咨询、追踪六个步骤,形成较为完备的特质一因素理论。
第二阶段(1942—1951 年)重视个人发展时期——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自我成长理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Carl R.Rogers),他认为特质因素强调工作性质和个人特质是固定不变的,而事实上两者是不断变化的,其测验结果用来预测个人未来职业,会缩小个体选择职业的范围,而不是扩展个人的生涯、促进人的发展。1942 年,罗杰斯出版了著名的《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标志着人本主义职业指导学派诞生。罗杰斯认为应当将来访者放在中心地位,并非向来访者直接提出建议,而是给予机会,让来访者充分认识自我,充分发掘其潜能,做出正确的自我抉择,促进来访者自我成长。到20 世纪50 年代,人本主义自我成长理论逐步走向成熟,开发出的职业咨询方法和技术逐步取代了职业素质测试技术,成为职业指导的重点,并在职业指导中更加注重对求职者进行职业辅导。
第三阶段(1951—1971 年)职业生涯辅导形成时期——金兹伯格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金兹伯格(E.Gillzbe)和舒伯(D.E.Super)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1951 年,金兹伯格出版了《职业选择》,他认为职业选择是一个更加动态(dynamic)的过程。通过比较研究美国富裕家庭的白人从儿童期到成年早期的教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上有关职业选择的想法和行动,将人的职业选择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8]作为职业选择发展的三个时期,他认为人的职业发展与其身心发展是相一致的。但金兹伯格理论的缺陷在于仅仅是注重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欠缺对入职后的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考虑。
相比于金兹伯格的理论,美国学者舒伯(Donald E.Super)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职业发展理论。在1957年出版的《职业生涯心理学》中,他将个人职业选择纳入整个人生发展过程进行考察,认为人的职业生涯可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衰退阶段五个发展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为职业指导计划奠定了科学基础,同时也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阶段(1971 年至今)生涯辅导逐步成熟、完善和国际化时期。自20世纪60 年代起,生涯辅导理论普遍受到人们的认可,这一时期有罗伊(Roe)的人格理论,鲍丁(Bordin)的心理动力理论,霍兰德(Holland)的个性-职业类型匹配理论等。这些理论虽然隶属流派不同,但研究的重心都是个体生涯发展的历程,并逐步使生涯发展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正统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罗杰斯(Carl R.Rogers)、肖恩(Donald Schon)、涅菲卡门波(Knefelkamp,L.L)与斯列皮察(Slepitza,R.)等人的探索与研究,职业指导理论日渐成熟,完成了从“职业指导”到“生涯指导”的理论嬗变,并发展为生涯辅导(Career Consulting)理论,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职业指导以及高效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1976 年,舒伯将职业生涯的概念界定为“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的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总和,甚至包含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标志着对职业生涯内涵的理解延伸至家庭生活。
近年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已经被绝大多数的西方国家所认可,同时职业指导理论方面的研究逐渐成熟,在众多职业指导理论中,一是强调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二是强调就业指导全程化和个人化相结合,三是强调就业指导理论需要经过本土化改进后方能应用于本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
总体来说,职业指导的思想内涵在发展进程中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强调稳定的职业选择向注重变化的职业生涯转变;二是强调单一的职业生涯向注重将职业生涯与家庭、学校相结合转变;三是将诊断与指导的方式向注重被指导者的主动参与转变;四是从以社会、民间为主向政府、企业、学校全面参与转变。这些转变都促使职业指导理论更加贴近实际,也为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