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议
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和制度,完善促进公平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对于政府而言,首先要完善反歧视立法,健全执法的环节和部门。我国《宪法》和《劳动法》对公民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做了相应的规定,要求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信仰而歧视劳动者,2008 年开始执行的《就业促进法》对就业歧视有了拓展性的规定,增加了“年龄、身体残疾歧视等”条款,特别是针对女性研究生、农村贫困生、残疾毕业生等弱势群体的就业平等权,提出应采取政策加以保护。然而所有这些都因没有具体的监管部门负责,实际操作“名存实亡”,无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客观上给雇主、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提供了便利。因此,要进一步细化保障劳动者顺利就业的法律法规,提出明确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使得劳动者就业权力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就业歧视行为得到切实的法律约束;其次,要深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采用身份认证制度,消除研究生就业当中的户籍歧视,剔除制度性障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加强中小城市、非国有企业对就业人员在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的保障,鼓励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投身到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发展。
(二)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力[28]
1.调整研究生的类型结构和学科结构,积极推动研究生培养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优势逐渐显现,传统的能够吸收学术型人才的岗位已近于饱和或是提出了更高的条件,迫使研究生教育面临着向多元化培养的转型[2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30]研究生教育应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实行学术型、应用型的分类培养模式,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技术创新型人才。通过这两种不同培养模式的课程模块,对研究生实行分类指导,以此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对高端职业的适应能力。
2.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强化面向实践的创新能力训练,建立与科研院所、用人单位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高校是联系研究生和科研院所、用人单位之间的纽带,对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需求和增强就业竞争力、了解社会需要怎样的研究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国,人们把课堂教学与工作经历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成为合作教育。[31]这种合作教育使得研究生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内与课外贯通,校内与校外结合。高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建立多个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研究生能够客观地对自己在未来劳动力市场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而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充分了解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客观准确地定位自己,理性选择和聘用研究生,给广大研究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就业天地。
3.加强对研究生在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权利和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就业指导讲座使研究生理智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引导和帮助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通过典型事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研究生面对就业难、就业歧视时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高校的就业工作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研究生及时给予关爱,鼓励和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引导研究生保持良好心态,正确看待就业歧视等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举办相关就业法律法规的专题报告会,帮助研究生了解如何保障自己的就业权益,防止就业歧视。就业指导还应包括创业指导,它应为创业教育的有益延续而发挥作用,创业教育不应该与就业教育割断联系。[32]
(三)研究生应注重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努力做到全面发展
1.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注意知识的更新,不断拓宽知识面,不仅仅是把读研作为就业的筹码,直接把学位文凭作为读研的目标,更要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潜心研究学问,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要不断发展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善于将所学专业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注意塑造良好的人格素质。要不断培养责任感、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注重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把研究生教育阶段作为素质拓展和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使专业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双向发展,共同提高。
2.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心态,理智就业。研究生要理智分析自身的情况,客观评判就业形势,合理设计职业发展规划。要勇于从基层做起,勇于到艰苦的环境去就业。决不能“画地为牢”,随意拔高就业目标,尤其不能以职位、待遇、环境等客观因素为标准,限制就业机会。在职场中,用人单位开始抱着更为务实的态度,不再盲目地追求人才“高消费”。对于一些重能力重经验的用人单位来说,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自己的优势,特别是理科研究生更是如此,这无疑带来了研究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因此,研究生想要一份理想工作,必须亮出自身的能力和经验优势,而不仅仅是学历。
3.自我创业,开拓崭新天地,实现人生价值。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研究生实施自主创业,成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生这一群体中既蕴藏着巨大的创业积极性,又具备创业的可能性。相对本科生而言,他们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开展科技创业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支撑。而且,他们当中有些人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和工作阅历,社会实践能力较强。[33]自2011 年起,教育部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先后联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三年内自主创业可享受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创业的,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离校后创业的,可凭毕业证书直接向创业地县以上人社部门申请核发《就业失业登记证》,作为享受政策的凭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一方面鼓励研究生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拓宽了就业渠道,更好地应对就业的压力,另外可以发挥研究生的知识优势,创办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的创新企业,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注释】
[1]张士英,朱伟光.研究生就业“遇冷”高校出现“研待”一族[EB/OL]. (2008-02-26)[2016-12-20].http://www.jyb.cn/job/jysx/200802/t20080226_144328.html.
[2]张士英,朱伟光.研究生就业为何遇“冷”[N].光明日报,2008-02-26(5).
[3]蒋姝.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及其影响[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1):223-233.
[4]蒋玲.研究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才智,2011(10):305-307.
[5]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杭州:浙江大学,2005.
[6]安塞尔·M.夏普,查尔斯·A.雷吉斯特,保罗·W.格兰姆斯.社会问题经济学[M].郭庆旺,译,1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6.
[7]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杭州:浙江大学,2005.
[8]王昌硕:消除就业与职业歧视——建议批准国际劳工组织第111 号公约[J]. 中国改革,1999(6):20-22.
[9]蒋姝.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及其影响[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1):223-233.
[10]Alexis M.“A Theory of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with Interdependence Utilit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3(2):296-302.
[11]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等.当代劳动经济学[M].刘文,越成美,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2]周长征.劳动法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3]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杭州:浙江大学,2005.
[14]蒋玲.研究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才智,2011(10):305-307.
[15]张本飞.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经济分析[J].西北人口,2006(4):52-53,57.
[16]蒋姝.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及其影响[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8(1):223-233.
[17]刘宁,于基伯,周红肖.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女大学生就业歧视分析及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2010(29):242-244.
[18]吴晓翠.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经济学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1):65-68.
[19]大学生就业歧视现状: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10812/t20110812_664103_2.shtml。
[20]中国大龄研究生遭遇就业年龄歧视自称被社会抛弃,http://news.163.com/10/0322/01/62BG06Q0000146BD.html。
[21]就业歧视怪门多:酒量身高相貌属相都可能遭殃,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7-01/05/content_393653_3.htm。
[22]兰州取消食品从业人员乙肝体检项目,http://news.sina.com.cn/c/2010-01-05/114819402526.shtml。
[23]张楠. 就业中第一学历歧视的社会心理探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5):107-110.
[24]杨扬,朱淼,王学江.关于研究生教育与就业中学历歧视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752-754.
[25]孙百才,高欣秀,徐敬建. 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7—2010 年)[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26]孙百才,高欣秀,徐敬建. 甘肃省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2007—2010 年)[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27]郭少峰.国企与政府机关就业歧视严重 多限制户籍[EB/OL]. (2010-07-27)[2017-01-03].http://news.163.com/10/0727/08/6CJ8LKCO00014AEE.html.
[28]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就业力是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衡量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是否具备核心就业技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能够为组织创造高附加值。参见:覃伟丽.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9]杨扬,朱淼,王学江.关于研究生教育与就业中学历歧视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752-754.
[30]沈延兵,费毓芳,陶德坤.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和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7):44-48.
[31]张严.从中美比较角度谈师范生就业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3):55-56.
[32]章荣琦.略论研究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5(5):67-68.
[33]殷朝晖.“皇帝女儿也愁嫁”思如何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EB/OL]. (2008-10-3)[2017-01-15].http://edu.southcn.com/e/2008-10/31/content_4681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