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政策
自1999 年大学生“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由1978 年的16.5 万人增加到2010 年的575.4 万人,就业率也从2000 年的90.7%下降到2010 年72.2%。(见表11.2.3)“扩招”政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但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加,也给社会、高校和家长带来了负面影响,诸如大学生就业难、高校盲目扩张以及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进而导致大学新毕业生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小时工资下降。[5]
表11.2.3 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就业率(万人、%)

资料来源:1978—2010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来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大学生就业率报告(2003—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0%、73%、72.6%、72.6%、70%,2008 年不到70%,2009 年为68%,2010 年为72.2%)。
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在宏观上制定了不少引导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此外,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还提出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政策。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2009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主要精神有: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仅影响着高校的质量和声誉,而且从侧面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