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论基础

二、理论基础

(一)供给和需求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提出了“结构性失业问题”,他们认为该问题主要应从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视角来分析(刘艳,李树民,2008)[1]

对于供给和需求的定义,马克思在展开全面分析时就首先指出:“要给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下一般的定义,真正的困难在于,它们好像只是同义反复”。接着,马克思说,从自然属性来看,所谓供给(supply),“就是处在市场上的产品,或者能够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所谓需求(demand),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市场上出现的对商品的需要”。从社会属性来看,“供给等于某种商品的卖者或生产者的总和,需求等于这同一商品的买者或消费者(包括个人消费和生产消费)的总和[2]。”关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供给和需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认为,“这两个总和(既供给和需求)是作为两个统一体,两个集合力量互相发生作用的”。并且指出“需求决定供给,反过来供给决定需求[3]。”

所谓供需均衡,从单个生产部门来讲,“如果供求之间处于这样的比例,以至某个生产部门的商品总量能够按照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既不高,也不低,供求就是一致的”。对所有生产部门来讲,“如果商品都能按照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供求就是一致的。”但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如果它们达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现象,所以在科学上等于零,可以看作没有发生过的事情[4]。”

(二)失业理论

1.失业

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具体包括(1)16 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与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2)企业宣告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3)被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4)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5)符合失业人员定义的其他人员。按失业的成因分类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5]

2.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在实际劳动市场上,失业率总是围绕自然失业率波动,原因之一是工人寻找最适于自己的工作需要时间。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即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它是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经济总是变动的,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必然不可避免。

3.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适应所引起的失业。其显著特点是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一方面一些新行业的工作岗位空缺,找不到适合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存在着大量失业劳动者(魏星,2007)[6]

4.周期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又称为总需求不足的失业,是由于整体经济的支出和产出水平下降即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这种失业与经济中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5.技术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生产中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了资本、技术密集性技术,越来越先进的设备替代了工人的劳动,这样,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小就会使失业增加。此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本品相对价格下降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上升也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也加重了这种失业。

6.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Seasonal unemployment)是指由于某些部门的间歇性生产特征而造成的失业。它通过影响某些产业的生产或影响某些消费需求而影响对劳动力需求。例如一些部门或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如农业、旅游业、建筑业、航运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