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第一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 总量从1978 年的0.365 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15 年的68.905 万亿元人民币,国家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就业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当今社会密切关注的焦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创新驱动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之一,并在发展理念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撑。2016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765 万,而2003—2013 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在70%左右徘徊。如果按照30%的未就业率来计算,仅考虑2016年未能就业和2017年新增的毕业生,2017年涌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军就达到了1000万左右,高校毕业生面对的是一个压力巨大的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意味着高端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战略,也是一种严重的社会损失。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特别是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都在不断增加。2015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85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60 所(含独立学院275 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达到3647 万人,高等教育学校毛入学率40.0%。[1]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扩大,昔日的天之骄子,被视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下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吸纳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市场供给与需求就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衡。

2015年我国的人均GDP超过了8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 跨过1 万美元大关时,经济增速明显降低,容易跌入“中等收入陷阱”。过去中国的增长主要靠要素驱动,现在需要靠制度和创新驱动。很多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大多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做得比较好,收入分配和居民社会保障等很不错,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也很充足的国家。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还将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大学生占适龄人口(18~22 岁)的比重,2015 年为40%,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高层次人才供给水平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需求。因此,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人力供给水平下,研究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实问题和困境,探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这一高端人力资源优势,并剖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种因素,积极诊断和寻求破解策略,对于顺利实现中国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