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方——政府的应对之策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使大学毕业生“能进能出”
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严格的户籍制度是阻碍我国乡城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制度性因素。就我国现行的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而言,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户口、档案、人事组织关系等的控制相当严格,导致在现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下,大学毕业生有所顾虑,他们害怕一旦下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将很难流动,对“下农村”望而却步。也就是说农村教师合理流动的机会成本太昂贵,个人理性选择不会对其进行投资。因此,激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基础教育的根本办法是要发展西部农村经济,缩小地区间和城乡之间教育与收入差距,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从近期来看,疏通大学生供给过多与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短缺的矛盾是当务之急。需要创造使大学生自由流动的条件,使大学生“能进能出”,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的自主选择的约束,降低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促进劳动力在地区之间的流动。随着我国劳动力流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不断削弱,劳动力的流动性逐渐增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还要搭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二)建立大学生农村就业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既“下得去”更“留得住”
调查发现,对于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是基层的待遇相对较差,担心没有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大学生“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必须有完备的政策跟进。因此,相关部门除了制定优惠政策,还应有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大学生愿意留在农村就业。
首先,国家要采取更多特殊政策和优惠政策提高大学生的待遇,比如依法保障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安家费;改善基层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比如教师的食宿、医疗、交通等,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形成“人才倒流”。其次,对于通过各类项目已经在基层服务的毕业生,要认真研究和抓紧解决他们在服务期间和服务期满后的管理与后续发展问题,切实保证有关政策落到实处。